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烈火淬炼意志 民族凝聚共识
——电影《八佰》观后感
2020-11-11 15:44 教务处 邓涵瑜 

9月22日,教务处党支部组织教工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八佰》。

电影由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孤军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日本侵略者显露獠牙,妄图三个月吞并中国。反观中国国民党方面,由于贪腐成风、军心涣散,面对数量远小于己方的对手,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留下狼藉一片的华东地区任由日军蹂躏践踏。然而,在沪松战役的最后一场战斗,国民党抵抗部队却一扫颓势,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点亮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希望。

求生是本能,赴死是选择。一条苏州河,南岸是租界,灯火辉煌,十里洋场的天堂;北岸是战场,四行仓库,国恨家仇的地狱。由于紧邻租界,日军无法使用重型武器进攻,南岸的民众得以隔岸目睹这场沪淞会战的收官之战。名为“八佰”,实则四百二十余人,他们有的是国军战士,有的自周边省市被打散的保安团成员,更有甚者,竟是农民……个人的实力是渺小的,是脆弱的,然而这些个体却凝聚在一起,组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产生了无可匹敌的能量。他们面对死亡会恐惧,想退缩,然而却又超脱恐惧,面对强敌毅然亮剑,天知道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选择和取舍!从士气涣散想当逃兵,到顽强抗战,殊死拼搏,这四百壮士成长为用身体挡住日军多次进攻的军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打出了中国的精气神,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蜕变是痛苦的,更是伟大的。影片对整场战斗进行了全方位的还原,很好地处理了战争片中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整部电影没有主角,因为这四百余名战士,每个人都是主角:仓库这头有胸中有大义,宁可以死唤醒国人抗争斗志的团长谢晋元;有年仅13岁的少年“小湖北”,本想和家人见识大上海的繁华,却被误当成逃兵送往四行仓库,亲眼目睹了身边人的亡故,毅然端起长枪;有危急时刻留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遗书,浑身捆满手榴弹,从6楼跳下,与十几个日军同归于尽的陈树生。河对岸的租界有积极募捐的爱国青年、勇敢参军的中学生、泅渡送旗的童子军杨惠敏、拼死运送电话线缆的赌场青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端午,只想保一家人苟全,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死离别,从一个不敢开枪的平民,蜕变成坚守阵地、舍命护国旗的英雄汉子,在弟弟“小湖北”眼中,与河对岸戏楼上的正在唱《长坂坡》的身影渐渐重叠,化身为手执长缨的赵子龙,“虽千万人吾往矣”,最终舍生取义,死得其所!剧中何香凝先生感慨: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没有天生无畏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到夜时,北岸四行仓库的军人们会透过墙上的弹洞,看一看河对岸的灯火辉煌,这也许就是抗战成功后的中国吧?他们眼中流露着对太平生活的渴望,心中燃起慷慨赴死的勇气,因为他们知道,积贫积弱、任人凌辱的中国终会有复苏崛起的时候:等到那一天,我们也可以如南岸租界背后的国家,有足够的实力庇护国民免于战火侵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覆巢之下无完卵,当每个个体置身于家仇国恨与苟且偷生、眼见大厦将倾之时,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总会涌现出身先士卒的勇士,而他们的牺牲,终究是唤起了中华儿女的沉睡,恰如那匹白马,冲破阴暗藩篱奔跑,自由的马鬃迎风飘舞,象征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强的梦想也在迎风盛开!

战争是政治的极端,而国力则决定战争的成败。透过影片的热血激昂与催人泪下,我们却很悲哀地发现:此次战斗实质上是一场政治乞讨:由于彼时的中日两国国力差距悬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核心目的是希望在之后的国联会议上获得发达国家的同情与援助,这充分说明了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府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一次次血与火的锤炼,促使我们形成了民族共识:淞沪后面是南京、南京后面是武汉、武汉后面是长沙……敌人意图消灭的,不是中国的某股势力,而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和空间。若想抵御外敌,获得和平与发展,唯有紧密联系群众,团结一切可团结之力量与之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华民族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

妥协换不来同情,自强方有出路。时下,世界格局正经历百年之未有变局,恰逢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部分欧美国家为首,掀起了逆全球化的潮流,借此转移内部矛盾,破坏国际秩序,遏制中国崛起和自由发展的道路,太平洋两岸最大的国家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兴之后是华为、华为之后是头条、头条之后是腾讯……每一次事件,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压制,并不是针对某一家公司,而是封杀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与崛起空间。这种共识,已在一场场对决后浮出水面,凝聚升华。面对此种困境,吾辈唯有效仿半个世纪前的国人,将凝聚于血脉中的精神与毅力化为前行的动力,奋力拼搏。

战争的硝烟已归于平寂,若不是一部电影,谁可曾记得83年前的苏州河畔,曾经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又有谁看到,那令人窒息的铁幕中,升起一颗由爱国、血性与民族气节凝聚成的璀璨明星,照亮原本黯淡的东方战场。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