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敬仰的心情,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神游那烽火硝烟的年代。先贤“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之心”,感昭和激励着后来的人们,励精图治,发奋图强。
有人说,林则徐能够成为民族英雄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按照当时朝廷治理鸦片的决心,谁来主持禁烟都可以成为民族英雄。
然而在我看来,但凡获得“民族英雄”这样伟大荣誉的人,都是靠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懈地努力奋斗得来的。作为颁发这项荣誉的评委,历史可以说把苛刻,固执和公平发挥到了极致。历史选择了林则徐,那么他成为了民族英雄便是没有任何偶然的。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他每任一职,每做一事,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和责无旁贷的奉献精神。江西南昌任考官期间,他严肃公正地批点每一份试卷;江苏任按察使时,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升湖广总督后,他又有效治理水灾,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干加智惠,贯穿于林则徐为官从政的全过程。我想,倘若一个人在日常工作中便能“ 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法 ”,那么他面对更为广阔的环境时,必将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所以,事实便是这样——
他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巩固海防,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设立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时代难有如此有见识有能力的英雄,细心谨慎,见微知著,始终认真分析列强的动向,直到临死前仍劝人提防俄国。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公的誓言仍在我耳边回荡。1839年6月3日至25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然而,在这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社会行将解体的时代,历史没有留给国人足够的缓冲时间,将昏睡中的统治者猛然摇醒,便自然没有更多林则徐展现的舞台。
时人认为,虎门销烟引来了鸦片战争。于是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道光二十一年,道光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于是,便有了更让我钦佩之处——
林公不仅有他“虎门硝烟”的壮烈,更有他宠辱不惊的豁达。流放新疆却以戴罪之身,行程两万余里,为天山南北的垦发边防治理谱写新了的篇章。我无法从仕途的艰辛,去窥视林公内心的历程,却从林公的书法中体会到这位先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魄,这不仅表现出一个民族英雄“苟到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风,而且也表现出中国文人特有“定而后能静,言之必可行”的气节——去流无意,宠辱不惊,心静如水。
事实上,苛刻的历史老人并未给林则徐从容细致研究西方的机会。与日本明治维新的“黑船开国”不同,美国人最先开进日本的是商船,英国人隆隆驶进中国的却是战舰,林则徐完全没有预感到中国即将遭受一场灾难深重的持久侵略,使他的西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而把反对外来侵略作为维护清朝统治的“重任”,以年高病弱之身毅然镇压天地会起义,足以说明他的封建正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林则徐的局限性恐怕主要在此。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者对“夷”问题主剿,在士大夫心目中百战百胜,但是真实的林则徐则不敢公开提倡改革,把自己的名誉看的高于国事。
而我想,林则徐处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步履,无比艰难沉重。一个面对千年变革的旧式知识分子,他能够瞻高望远地为国人开辟一条从未走过的道路,历史选择了他,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么,便是无愧于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国家了。
历史的帷幕缓缓落下,感谢林则徐及像他一样的人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今天再回望那段历史的时候,才有可咀嚼的东西。他们事实上是一批试图为帝国解毒的人。正是清帝国有了他们,才使自己有了调整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今海内承平日久,国愈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