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部书,在塑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非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那么,这本书就是这个民族必读书,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语不虚。尽管历史悠久,斗转星移,几千年的时光之后,这本“论语”仍然熠熠生辉。
“君子”和“小人”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对反义词。现如今尽管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社会迅猛发展,但所有的中国人都想成为一名坦坦荡荡的君子。关于此二者,《论语》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寥寥十余字却鞭辟入里、要言不繁。
君子能允许不同的看法、意见,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小人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凡是阳奉阴违、虚与委蛇。但我们亦明白,实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和而不同”是一件很不易的事。常常有人为了“和而不同”而落下一个“刺头”的雅号,成为最不受周围人欢迎的人。如今的人大都不愿意听到刺耳的真话,更喜欢悦耳的假语。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却又不愿意接受与自己想法相左的意见。
“君子”难做,何如?孔子在《论语》中亦有言,“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明确向我们指明了方向。你的逆耳忠言,你的句句劝告,都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若其人从善如流,你必铮铮铁骨、有话必说,若其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自不必与他多费口舌。
贯穿《论语》的是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不厚此薄彼,其中的思想绝非如今部分人所理解的那般绝对。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领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和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实属不易,但若能在闲暇时,看看《论语》,从“万世师表”的学说中悟得“中庸”的精髓,必能创“至中和天地威严万物育焉”的 “太平和合”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