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皇家工程学院有着三个傻子,不,我说他们是三个天才。
在万人的嘲讽下,依旧不媚俗,不将就的过着人生,拯救着自我。
在现实的大熔炉中给我们讲述着一段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勇气,坚忍的故事。
即使梦想在那时卑微入尘土,他们用意志让萌芽破土绽出,吮吸阳光。
即使洪水淹至胸膛,他们仍会伸出左手抚摸心脏,高喊 “All is well.”
这部名字听起来庸俗至极的剧,却氤氲着关于拯救人生意义的大内涵。其中有着诙谐搞笑的歌舞剧情,又不乏发人深思的现实励志故事,蕴含着对成长中友情,亲情,爱情的完美诠释。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三亿个精子赛跑。”竞争是我们从一出生就被这世俗强制灌输的观念,在这弱肉强食的时代下,任何动物都不是一滩肉的堆积。动物世界中,它们为了最简单却又最复杂的生存,也都在荒野在森林在沙漠里,用自己种群特有的最原始最单纯的方式同威胁自己的敌人和朋友做着特殊的较量,丝毫无硝烟的拉开了无声的无休止的战斗,这一战就是以亿年来丈量。这种竞争反映到这个华灯初上,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中,似乎显得更加激烈,因为我们拥有思维能力的大脑,只是那样重复着机械暴力血腥的动作不能就此过好这一生,我们的大脑,我们的环境,周围的那些人,都在驱使着我们审视竞争。这便是无形中压力的来源,我们现在尚属于学生时代的尾端,我们曾经也在初中高中接受过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兰柯,法尔汉,拉加和查尔图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存在着对现实教育无力的反抗和沉默的屈服。我想这便是我开始就被这部电影吸引的原因,因为暂时可以在此互相取暖,而慢慢的开始醍醐灌顶,明白在某种意义上对命运的抗争也会迎来一丝曙光。我们无法改变恶劣的环境,但至少可以支配自己的灵魂,奋力拼搏,努力寻求,让灵魂走出一道不偏不倚的香气满溢的路,直至走到近于自由的尽头,而后向曾经挥一挥手。
一直执著于苏格拉底的那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现实中教育的接受者我们大多只是知识的傀儡罢了,或许有星星之火也早被教育权势之下的不费吹灰之力吹灭,我们更像囚禁在金碧辉煌的笼子里的鸟,舒展不开自己的羽翼,在时间的无尽折磨下,慢慢的开始屈服开始隐藏内心的敌意,即便在某一时刻发现自己依旧有飞翔的潜质,也懒得再用肌肤去触碰冷冰冰的笼子,做无力的挣扎和嘶吼。
犹太人的智慧全书《塔木德》中说我们透过黑眼仁看世界,人生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病毒就是这场密布大网中黑暗源泉,没有人情味的讲究效率,成功。在他眼中分数是唯一决定成功的标准,把自己的准则视为至高无上,任何违背的行为都视为离经叛道。他将自己的儿子逼上绝路,间接使热爱飞机模型的乔伊自杀,让拉加情绪失控,他对自己的孩子,学生采用极端刻板的方式,掀起了自杀序曲中的谋杀篇章。而兰彻的存在便是星光点点,让黑幕渐渐明朗,使我们在绝望中观望到希望。他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乐观积极,不被恐惧控制,追随自己的心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连通电路来恶搞学长,“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学知识,只有他会应用”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们学了那么多物理知识汲取了古人呕心沥血提取的精华,却只能让其拘泥于片面的书本中成为知识的奴隶。而兰彻是运用到生活中,从开始的恶作剧到暴风雨中自造电路来帮助皮娅的姐姐生育到创办自己的学校,他始终没把知识当做一种负担,知识在他那儿并不是一板一眼,而是头脑中源源不断的资源,他真正的热爱,投入其中,去钻研,最终他也让病毒对他的态度改观,赢得了象征卓越的太空笔,同时他指引着两位好基友的正确人生方向,让黑幕中燃起光明的火花。法尔汉迫于父母的压力选择了更利于就业的工程学,于是他的摄影梦变成了空中楼阁,如此虚幻,在高压式的教育制度下加上自身能力的不足,只能落于人后,不过庆幸有兰彻的帮助,使他审视了内心深处自己的想法,感动了父母,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更可怜的是拉加,贫寒的家境,瘫痪在床的父亲,得不到嫁妆而无奈成为大龄剩女的姐姐,每一个亲人的命运都是长在他身上的包袱,解开包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得到高分赚得高的薪水,于是他被恐惧控制着,不能全心全意的活在今天,只能怜取神灵的佑护,那些挂满全身的物什给足了他所需的安全感,却也是他失败人生的罪魁祸首。仔细想想,其实更多时候我们更像拉加,像他般由于成长环境或心理原因而懦弱,畏惧未来。我很喜欢《阿甘正传》中的那句“要往前走得先忘掉过去。”忘掉无谓的烦恼,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未来的路。“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独立。”经历了那么多变故,在兰彻的熏陶下,他克服了心里的恐惧,在面试中心境自如应对自如,打破了病毒的魔咒,最终一切都好。
我被这欢快的歌舞,妙趣横生的轶事逗笑,同时被兰彻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也感动于三个傻瓜的热血真情,更是因为这部影片所传达的信念,让我深深思考的人生的意义。这部电影还原了校园生活的真实,它不是一味的阳光灿烂,但也绝不是黑暗到一地悲剧。在这种近乎每位观众的校园回忆录的氛围中,电影如同明灯一般冲破“郁闷的,无聊的,乏味的”校园生活迷雾。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看似与这种学习制度相背而驰的因子,有兰彻的人格特质,只是有人走得更远,有人只能止步不前,这种被导演深刻领悟后的真实结合上美好的人生信念便迸发出强大的精神火花。那看似简单的十年之约,其实更是一种教育制度应用于社会的表现。当然在这一笔带过的十年之中每个人肯定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触碰过无数墙壁。不一定白骨涔涔,可也至少血泪斑斑。所以这部剧可以称作理想化的一篇史诗,兰彻的那种观念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太通的,总会被世俗的条条框框限制。然而或许在这样急功近利,浮躁之风到处横飞的社会中,拥有兰彻这样的人格魅力才显得至关可贵。只要有斑斑萤火,便有出现燎原之势的可能。
正是因为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存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所以才会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而改革或者说是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便是不要被这个世界改变,不要由于暂时的黑暗,而像乔伊拉加一样把生命作为追求理想的砝码。相信自己,活出自己的追求,相信只要熬过了最艰难苦涩的时光,梦想便会在不远处等着你,没有被凶惨的海浪彻底磨平棱角的你,内心依旧可以炽热如光。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自觉中敲响你的门。当然其实更多人,是为了在几年后拥有更广阔的出路而被迫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就像法尔汉一般,走到这个地步,你肯定有过内心的谴责,向往过理想的生活,但反过来来想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大多数的人还在迷茫彷徨中挥霍自己的大学时光,层层的迷惘遮盖着自己。的确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却又是最坏的时代,过着像上了发条般的机械生活,自我的思想源泉早已枯竭,但还好在象牙塔中煎熬的我们还有大把的时光,我会把这部电影中的大学生活类比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初,高中,但绝非中国的大学。我所理解的大学便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发现和探索自己研究的领域,进而能够更加深度领悟人生的意义所在,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人类做贡献的高等学府。在理工大的这一学期中,我也可以深深体会到大学时间的宽裕和对学生兴趣的挖掘。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我们依旧拥有大把时间去做我们感兴趣的事,扩宽和延展我们的视野。“你要相信决定你自己命运的,从来都是你自己。”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老人,用长满老茧粗糙不堪的双手,用尽最后一股气强拉快要被狂风席卷吞噬的桅杆的场面,“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被毁灭。”所以,即使你现在躺在血泊中一无所有,但只要你还依旧有那颗沸腾跳动的心,那请你就站起来,带着那曾被你抛弃或被别人万般嘲讽的梦,奋力前行。也许再有一个碧海蓝天,便是你我开怀大笑,坐看云卷舒的时刻了。是的,兄弟,“All is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