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行驶在公路上,广播里正播放着天气情况,眼前是一片迷蒙的雾。雾津市正如这个名字一样,是座容易起雾的城市。而在这座城市的慈爱聋哑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就如同迷雾一般笼罩在这所学校上空。
故事是从男主角姜仁浩经恩师的介绍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开始的。先是在放学之后听到凄厉的悲鸣声想要一探究竟却被阻止,接着看到另一位老师朴宝宪暴打偷偷溜出学校想要报警的学生民秀,偶然救下被生活老师塞进洗衣机惩罚的女学生金莲豆,才终于发现了这所学校慈善外衣下包裹的肮脏和龌龊。当他发现这一切都是被“默许”的罪恶,他终于选择和身为人权运动中心干事的徐友珍一起保护这些受到伤害的残疾儿童,让罪恶的人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他们录下孩子们讲述自己受到侵害过程的视频,孩子们说不出、听不见,只能尽量用手语来表达,这样的肢体语言更让人觉得震撼、心痛。这几个孩子也只有十几岁,却经受了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因为他们说不出来,所以这些坏人肆无忌惮,甚至威胁恐吓孩子们。徐干事带着资料去维权,却处处碰壁,本该监管这件事的教育厅和市政厅互相推诿,不愿参与此事。幸好有电视台想要采访孩子们,才将这件事曝光。舆论的压力迫使法院开始审理这几桩案子。
跟比自己势力强大的人作斗争无疑是很艰难的,对方请来的有“前官礼遇”的律师,两个孩子家长签下的和解书,收到重要证据却无视的审判长,导致了这场官司的结果。坏人接受的惩罚相对于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来说太轻太轻了,他们甚至在法庭上公然庆祝,和另一边哭泣的孩子们和愤怒的聋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场景让人觉得压抑、愤怒、心痛却无能为力。法庭门上的“自由公平正义”这六个大字在这个时候看起来多么讽刺,在权势主导一切的社会谈论任何公平正义都是无用的。
然而电影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男孩因为没有看到伤害他和弟弟的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他选择自己去报仇。在那样的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在那位老师回家必经的铁轨上,他和老师一同死在了迎面而来的列车的车轮之下。
电影的结局给人们留下了一丝希望,也许关注这些受到伤害的人越来越多,坏人就越有可能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人们并没有淡忘这事件,他们仍在为孩子们而斗争,仍在为正义斗争。
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名字叫“熔炉”,看完这部只有两个小时却让人无比煎熬的电影,才突然明白了它的含义。社会就像个大熔炉,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曾经挣扎想要脱离其中,但最终却依然熔于其中。熔炉中的人越来越多,熔炉外的世界越来越冷。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然而真实事件却比电影更让人揪心。因为对方势力过于强大,帮助孩子们的人有很多都被迫害至死,电影里男主角的原型被高压水枪击倒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孩子们也因为监护权的问题被强制送回了福利院。电影上映之后,才受到了各方关注,最终惊动了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明博。为了平复舆论,他出面公开道歉,并修改了相关法律。这部电影也因此成为了一部改变制度的电影。
故事中的校长是当地教会的长老,慈爱聋哑学校创办者的儿子,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教育家。他依靠着这些光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圣人,却做出了禽兽不如的事。不明真相的教会群众宁愿相信校长,也不愿相信孩子们声声泣血的控诉,他们聚集在法院前,讨伐着本是受害者的孩子们。校长遵循警察的告诫,请来了有“前官礼遇”的律师;给孩子做医学检查的医生为了自己的工作,随意篡改检查报告。即使在最后他们发现了有力证据,法官为了自己的前程选择了无视证据,从轻处罚。这一切的一切,说明了这个社会的特权阶层的权力,他们可以无视法律和制度,肆意妄为,却丝毫不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而老百姓却永远生活在最底层,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任人欺凌。
有一句谚语:正义通常会迟到,但早晚会到。电影里的男主角在发现这些罪恶之后,也曾犹豫,但最终良知占了上风,他决心保护这三个孩子,并且告诉他的母亲,如果他现在放弃的话,他以后就不知道怎样去做一个父亲。他用自己的肩膀为这三个可怜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就像后来孩子们告诉友珍,发生这件事以后,他们发现了他们跟其他人一样,是无比重要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有这么一段,他们两个人带着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嬉戏,仁浩告诉莲豆:“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看不清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我想,也许那就是追求正义的决心和勇气,是我们现代人缺少的,难能可贵的品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违反正义的事情,但是只要有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敢于追求真理的人存在,正义就永远不会被湮灭。只要你追求正义,就总会有同行的人。
最后,引用电影里的一段话: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我们之所以战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