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老先生的大作《蛙》得了诺奖,得此殊荣,当是煌煌巨匠了。常听一位友人讲,蛙不足以看尽莫言,红高粱又太短,还是2005年出版的《生死疲劳》最能作为了解莫言的头篇大部头著作。其时,笔法纯熟,也有几十万字,写的又是莫言最擅长的“怀乡”以及“怨乡”,对的是那个时代,把很多不敢说的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了,最重要的是视角独特,用各式畜生的角度看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这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死生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开篇扉页就把这句话放了出来,为全文定了调子。一个被冤杀的地主因放不下被冤枉的仇恨,此为欲,被阎王安排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和其祖父蓝解放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和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每次转世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西门屯,高密县东北乡这块土地。
关于这部作品写作的历史故事或者对历史的揭示并无多少惊人之处,这段五十年的历史已经被无数次的重写和改写,诸如《活着》。这些故事差不多被写烂了,已经形成了一个模板(有个地主或者错被打成地主什么的被镇压,他的后代也受连累,低头做人。此时得势的是革命军人或贫下中农。然后反右是第一波,会有人下马。再接下来大跃进、大饥荒,而且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再接下来文革开始,原来的当权派现在该遭殃了,而且斗他们的革命小将中一定会有与父辈划清了界限的地主崽子,而且多半出来斗前辈。但好景不长,文革的风向一转,对红卫兵开始打压了,老革命便又出来主持工作,革命小将们又要吃些苦头了。但文革一结束,风向又转一次,老革命奉献了一辈子的革命事业一下子变得荒唐起来,于是要么发神经、要么晚节不保搞腐败。而地主崽子们终于扬眉吐气,重新上台把握大权。)莫言纵使有破天之力也不会有什么新的东西。关键依然在于怎么写和怎么看。莫言先生用了六道轮回的动物写尽了农村光怪陆离的五十年变革,以此折射出政治变革,把历史的伤口调笑着撕开给你看,血淋淋的伤口。关于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莫言先生也很有意思,和别人很不一样,一般人就只是那故事讲好了,至于那五十年是任由当代人评说,看似没有态度,但还是有着恨啊。莫言一开篇就说得很明白“死生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西门闹有恨才转世六次,等他看淡了,才转世为人,仅是作为笑谈把这些故事讲给蓝解放听。很明白,过去了就是放下了,咬着牙坚决不放口,痛诉还是后悔当初如何如何又怎么样呢?没必要了。这本书没有那种坏到骨子里的大反派,大家只是在历史的漩涡里不停的打转,自觉或不自觉的做着自己或别人要我们做的事,碰撞出的矛盾不是人和人的矛盾,而是人和历史的矛盾,那些年过去了,这些矛盾就完了。
莫言的笔法很有意思,避重就轻,没有对血淋淋的历史进行血淋淋的揭示,没有撕开历史的心脏,而是在外表,与历史逗乐取笑。 一本正经的用不可思议的口吻和态度戏谑调笑、胡说八道,看时禁不住想笑,可一合上书闭上眼,眼眶却又热泪袭来,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忍俊不禁的笑后的淡淡又浓浓的悲伤。周星驰的每部电影,我都看过很多遍,每次看都忍不住想笑,可年岁日长,便不愿意再看了。不是因为看太多遍抓不住笑点,只是觉得周星驰的电影每部都是一部悲剧,最起码是正剧。周星驰说的一句话我记忆深刻,“我做电影做的都是正剧,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觉得那么好笑。”周星驰的电影和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那种魔幻色彩是造就这种戏谑之外的悲伤的最大因素。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不真实时让人觉得好笑,那真实情况下呢?自然是悲痛了。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我不太满意的地方,这也可能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就是烂尾了,或者说是虎头蛇尾。前面驴牛猪写得很出彩,狗就走下坡路,猴实在有凑数或仅仅为了给故事圆一个结尾硬加上的嫌疑。还有就是所有人物的关系有那种西方莎士比亚悲剧的味道,关系太乱,而且这种乱是那种乱伦的乱,当然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借鉴无不可,但我个人觉得,这种家庭内部的关系冲突和矛盾会冲淡大历史下人与人、人与时局的矛盾,难免会遮盖主题。当然这种小大之辩,本就难分对错。结局也是在我看来有很大瑕疵的一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西门屯这些个性不一的人物结局倒是很统一,统是很突兀的死亡。有些人物死了,诸如洪泰岳,有旧时代谢幕的味道,有些人是咎由自取,诸如西门金龙,可有些人死,似乎只是为了悲剧而写成悲剧,为了模仿西方悲剧手法,刻意安排制造出的人伦悲剧,不仅赚不到观众的眼泪,反倒有一死百了,众生乱象合归于土的似是而非的禅理。记得这么一故事,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主角安娜死了,读者愤怒地致信托尔斯泰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安娜死亡,托尔斯泰无奈地回信“不是我让安娜去死,是安娜想去死。”一流的书的人物由生到死支配他们的他们自己的逻辑链条,而不是作者,任何作者都不该支配他们!
小说,本就是在讲故事,这个故事嘛,就是试图构建一段时间内一个世界。而每一位读者生活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对这个构造出的世界的理解也难免相同。这些不满意,就是我的逻辑和莫言先生的思维一次碰撞,本不足道。一流的作家,能够真实的讲一个故事,而超一流的作家,在讲好一个故事时把自己半辈子的血和泪,喜与悲都写进去了。从这点讲,这部书是当代超一流作家莫言的血与泪,喜与悲,瑕不掩瑜,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一读,细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