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追风筝的人
2016-09-07 19:13  

 

   《丹佛邮报》这样评论道,这是一部美丽的小说,是2005年写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要深入地了解一本书,不仅仅要知道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给予我们以怎么样有益的指引。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本有温度的书。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在开始创作这本书六个月后,美国双子塔大楼遭塔利班恐怖分子袭击轰然倒塌。阿富汗人瞬间被推上了舆论大潮的风口浪尖,当时的文章大多数围绕塔利班,本·拉登和反恐战争展开,阿富汗人民备受误解和偏见,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他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出版了这本书。

    卡勒德·胡塞尼对种种暴行和苦难以直率地描写,在写作中以一颗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所有欢乐和悲伤。他没有因为自己对故土的偏爱而去回避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比如种族问题,普什图人对哈拉扎人长期以来的不公正对待和野蛮压迫,再如因为宗教认知不同,而产生隔阂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当然他也没有去刻意地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尝试着去理解大环境下每个小人物的选择,他们的欢乐或者忧伤。

    像“阿富汗人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他们宁愿遭罪也绝不失礼;他们尊重风俗但讨厌规则;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在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只管像游牧民族那样风尘仆仆地前进。同时,阿富汗人总喜欢将事物夸大,很不幸,这成了整个民族的特性等等。”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就会对阿富汗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能简单勾勒出阿富汗人的生活状态,从更加理性化的角度去看待阿富汗民族。而这也符合作者的初衷,他立志要拂去阿富汗普通民众脸上的灰尘,将背后的悸动展现给世人,当民族遭受误解和偏见的时候,有什么理由不挺身而出呢?正是因为这份民族情怀及其作品的巨大国际影响力,他也荣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得到了认可和赞扬!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故事本身,《纽约时报》这样评论:“本书偏重于个人的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的仆人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我把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逃避而负疚,救赎以重生。阿米尔和哈桑是从小的玩伴,同时又对斗风筝大赛有着难以割舍的热情。然而友谊破裂也正是因为一场斗风筝大赛,这个风筝比赛这样规定,放飞自己的风筝,割断对手的风筝,谁能够捡起比赛中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谁就能够拥有最高的荣耀。阿米尔长期起来因为父亲对哈桑的赞扬和对自己的冷淡失望而愤懑不平,由此也更加渴求比赛的胜利,文中这样描述,“我不知道其他家伙斗风筝是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在人前吹嘘吧。但对我而言,这是唯一的机会,让我可以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我业已忍耐得太久,业已走得太远。”生活中往往是这样,愈是焦急,愈是渴求结果,愈有可能伴随着遗憾甚至是牺牲,这也为哈桑的遭遇埋下了了伏笔。哈桑在为阿米尔拿回标志着胜利荣耀的风筝时,遭遇了阿塞夫及其朋党的报复,面对着阿塞夫的威胁,阿米尔害怕了,逃避了,留下哈桑跑开了。在背叛了最最真诚的朋友之后,阿米尔不堪内心的煎熬良心的谴责,最终逼走了哈桑。友谊的小船也说翻就翻。

    之后战争爆发,阿米尔移民美国,内心充满着对哈桑的愧疚。25年后,受拉辛汗的邀请,再一次踏上了故土。在与拉辛汗的交谈中得知,哈桑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塔利班的魔爪之中,更为震惊地是,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我觉得自己好像堕入万丈深渊,拼命想抓住树枝和荆棘的藤蔓,却什么也没有拉到。突然之间天旋地转,房间左右摇晃。”这一刻他更加悔恨,更加无助了,在冷静之后,为了偿还父亲的债,为了弥补对哈桑的歉疚,他毅然闯入塔利班的的营地,救回了索拉博,并带着自己的亲侄子飞回美国,在最后为他追回了风筝,实现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在这部小说中,高潮一个接着一个,不管事情的结果多么令人震惊,但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证据凿凿的。许多人可能会惊叹为什么阿米尔会抛下哈桑,而自己跑开呢?其实作者早就在前面做出了交代,比如:“不过爸爸说起这些故事的时候,从来没有提到阿里是他的朋友。奇怪的是,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无关乎这些,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拉扎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也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得了,没有。”再如,“……我知道自己这样做很残忍,好久以前,我总拿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得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放大镜的人是我。”有了上面两段文字的铺垫,阿米尔逃跑的时候出现这样的心里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吧,“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转身离开小巷,离开哈桑的时候,心里这样对自己说。我试图让自己这样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是哈桑是必须付出得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公平的代价?我还来不及抑止,答案就是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拉扎人,不是吗?”阿米尔这样想。因为身份地位种族背景的偏见,也就注定这段友谊不能长久。

   前些天,我状态不是特别好,心情也很糟糕,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个动态,”小寨的天桥上,人来人往,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依无所依……”第二天就收到一个朋友的回复,写了很长一段话,结尾是这样写得,“真心希望你笑得开心,活得潇洒,你不是一个人在,我们都不是一个人。”看到这样的话语,真心觉得很暖。维护一段友谊当然会需要“为你,千千万万遍”般的承诺和付出,但却不必刻意去维护,过于强调形式。友谊其实是一种最自然的存在,就像陈佩斯在谈及他和朱时茂的友情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对于这部小说,中东的政治背景是无论怎样也避不开的,内战前的阿富汗,一派和乐,欣欣向荣。爆发战争之后的阿富汗,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当然战争带来死亡,战争会引起经济的倒退,阻滞社会的发展。而我们今天关注的是战争影响下的那代人。索拉博,千千万万个出生在战争年代的孩子的缩影,从小被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下,恐怖,血腥的场面随处可见,接受着不正规的教育甚至是拙劣文化的影响。父母双亡,被送进托管所,缺少亲人关爱的他,慢慢地丧失了个性,压抑,孤僻,最后甚至想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话,一个未曾怒放的生命就此凋零失去了光彩,这是多么让人痛心,每个人都有享受生命的权利,这样对待他们公平吗?再者十年二十年后这些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孩子,在社会中生活,受小时候生存环境的影响,带着畸形的社会认知,又会有怎样的作为?在这个新的时代,让我们用理解和包容来化解冲突,避免摩擦,让和平的大旗永远飘扬。

   余华在他的随笔集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所带走,当他成年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类所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他身上得到了延续。这部小说也渗透了许许多多的的人生经验,比如“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您不能只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启示我们要用尊重的态度,欣赏到眼光来对待孩子,张扬他们的个性,实现自由发展。“我每天都会感谢安拉,让我还活着,不是因为我怕死,而是为了我的妻子仍有丈夫,我的儿子不至于成为孤儿。”每每触及此处,我都会被感动,被哈桑对妻子和儿子的爱和责任所感动;“可是人生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几年后连自己也无法解释,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却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只是做值得的事情``````

    “风筝”其实指代的是一种理想,或者是理想的人格,或者是所向往的美好人生。“追”就是追逐,就是立足当下,立足现实,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拼搏去逐步地缩小与理想的差距,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精神升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追风筝”的路上,在这段修行中,可能伴随着痛苦,充满着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打破给自己的限制,敢于直面痛苦,敢于折腾,终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最后借胡适先生的话予你我共勉:种种从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莫更哀。从今后,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