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写的斯科特等一行人作为第一个征服南极点失败的勇士从南极点返回的文章入选过我们的中学教科书,是个短篇历史特写,相当精彩,我一直记得里面的情节,男子汉奋力前行爆发出征服世界的勇气,为获得莫大的荣誉赌上一切,总在我脑海中浮现。这个暑假,有幸从图书馆碰到这本书,仅仅是偶然的一瞥,我就知道这本书走不脱了。
我读的是北师大舒昌善的译本,听说这个版本译得极好。全书选自茨威格1910至1942写的十四篇历史特写,时间跨度极大,文体也很多变。严格来说此书是小说性质的历史片段,不是史学著作,选的这十四个瞬间并不能代表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全部进步和胜利。而且茨威格先生是个对人性的美好和美好的人性有着执着追求的崇高的犹太作家,不然他不会于1942年,法西斯最为猖獗时,自杀于巴西。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欧洲的角度,而不是整个世界和整个历史的视角选取的,没有亚洲和新兴的美洲也很正常,虽然很不愿承认,但从文艺复兴到二战前夕世界的主导者和历史的推动者还是欧洲。
这十四篇的切入点大致两种,一种是历史的重要节点,在这个节点某个可以真正改变历史的人所思所想所做,如默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另一种是人性的重大胜利,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某颗耀眼的星星在巨大困难和重大抉择下所发出的耀眼的光芒,这种人性的光芒又有两种,一为得到他人肯定的荣耀,如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二为得到自己的观我(欧洲人的观我通常是他们所信仰和尊敬的上帝或天主,我认为这种情况下的天主上帝和我们传统理解的象征美好的人性和人性的美好并带有一定想象中的他人对己的看法的观我相差无几,故以此代之)的肯定,如列夫托尔斯泰八十出走。需要申明的是,这种分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因为这些伟大的人物有时正是为了追求荣誉和自我肯定而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改变了一个叫历史的家伙的面目。
这十四篇文笔相当好,尊重基本历史,对人物的心理和处境刻画得极好,读者常常代入其中,仿似自己是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被卷入命运的漩涡,是大病初愈的谱下弥撒亚一曲的亨德尔,是挣扎了二十年的托尔斯泰。而且把人文学者茨威格先生对美好的讴歌和对二战前夕欧洲人不重视共和和平等人类奋斗千年才取得的胜利的忧虑。我觉得无论在人生之巅起舞,还是在挣扎里不知所措,是为我们所取得的胜利醉心不已,还是恐惧并怒吼着人类末日已经到来,是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的历史,还是对以前有什么从不关心,读这本书吧,读这些历史的瞬间,会找到自己缺少的。
当然我不可能对这十四篇统统感悟深刻,其中的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巴尔沃亚篇,滑铁卢的一分钟—格鲁希篇,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菲尔德篇,西塞罗篇令我印象深刻,也得到不少我当前缺乏的。
巴尔沃亚是个负债累累的退役士兵,有野心的冒险家,小贵族。无法遏制的渴求权力的欲望和做一番青史留名的大事业的野心,让他取代了自己的长官,声名赫赫的大律师恩西斯,后来又驱逐了西班牙王室派来的总督尼古萨。为了保持自己篡夺来的权力,巴尔沃亚迫切地需要大功绩抹平之前的错误。这时候,第一个目睹另一个大洋的欧洲人的功绩,哥伦布未曾做到的事业啊,让他一往无前。但是当他完成这一功绩时,就势必抢了王室新派来的总督的风头,本来他完全可以自己做总督,可惜命运和他开了一个时间差的玩笑,他被找借口杀掉了。解决了为成功带来的问题,却又带来了新的无解的矛盾,巴尔沃亚从他踏上巴拿马城时,就已经近乎必死了。可是我相信巴尔沃亚这个不甘寂寞的男子汉不会后悔,让这样一个把荣誉和声名视为至高事业的男子汉碌碌无为但老死于床榻比杀了他更让他痛苦。大航海时代就是这样一批投机者,博出位者,破落户,想向上爬的武夫开创的。
还有菲尔德,他的故事我之前听过,但还是惊叹不已。他是幸运的,生在一个极度乐观的疯狂投资时代,一项完全是幻想的冒险却有无数投资蜂拥而上抢着买单。很有幸,我们也在这样一个时代,尽管这两年有些降温。他这样一个商人要不是这样一个时代,会寂寞的发疯,他需要伟大的事业来实现不朽。在19世纪中叶,火车刚鸣笛了区区20年,有线通讯刚刚冒头,不过是铺设了从多弗到加莱的38公里英格兰海底电缆,就有一个对电学一无所知的小伙子跑出来要铺设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多么疯狂啊。众人注目的第一次实验失败,他很快准备第二次,又失败了,我相信很多人,至少是99﹪,这时选择已经放弃了。但他很快准备第三次,悄无声息的“成功”了,他被捧上神坛,美国人民把他奉为哥伦布第二。但不出一月,电缆信号全无,他一名不值,所有人都唾弃他,几次三番拉来的投资也所剩无几,丧失了经营权,英国政府专家组一致认定事不可为,美国此时也陷入内战。一切都完了,这种情况还怎么干?我相信一个有着正常心理的商人也好投机者也好,绝对会放弃,至少夜深无人时我再三拷问自己:你会不顾一切,去试试第四次的失败的滋味吗?我不会,至少现在的我不会。我会疯掉的,肯定找个乡间苟且了。但他没有,他注定不朽,我相信就算他没做成这件事,他也会不朽,至少在我心里,不朽。他再一次让所有人相信自己,买下巨轮,开始第四次征程,不幸的是,又失败了。又有什么呢?对菲尔德不过是再来一次的宣告罢了。当喜马拉雅被你视为土丘一样轻松征服了,世间还有什么山峰能阻挡你呢?很快,他成功了。不得不承认,我,我们,在这样的勇气和能力面前是渺小的。
这书中,十四篇还有很多美好等有心人发现。我们大多数时间读书只能折服,只能感动,只能迸发出不可持久的热情,但又有什么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折服,不去感动,不去感染一种热情呢?
合上书,看看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