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到《白狗秋千架》是在图书馆,吸引到我的也正好是“白狗秋千架”。
白狗秋千架——午后,花丛浅草,几朵蝴蝶蜻蜓点缀,一架白色的秋千轻轻的摇曳,旁边蜷着一匹大白狗,半耷拉着耳朵,贪婪地睡着……
《白狗秋千架》作者是幻觉现实主义的莫言。我一直以为,每篇文字的背后都有着笔者所处时代的影子。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段“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饿殍遍野,作者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而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十年,生活在时代的中底层。他的前半生经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黑暗的年代,有着丰富的时代经历,有经历才会有故事,有故事便有时代的影子。
《白狗秋千架》采用插叙的手法,记叙主人公阔别故乡高密十年后重回故里,穿插讲述了儿时的故事。“白狗秋千架”全文都有着白狗的影子,而白狗也是联系着“我”与暖的线。
“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来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两只浑浊的狗眼。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的暗示唤起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回乡第一次遇到白狗,尘封多年的记忆放佛要被打开,命运冥冥中的召唤通向了故事的另一个端头——暖。
“就看到白狗小跑开路,从路边的高粱地里,领出一个背着大捆高粱叶子的人来。”
这人便是女主角——暖。“她用左眼盯着我,眼白上布满血丝,看起来很恶。”
暖啊,多么温柔的一个名字,
暖啊,多么温馨的向往,
暖啊,初恋又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阔别十年,“我”走向了大城市,成为了大学的讲师,成为了“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可暖依旧生活在落后思想封建的偏远山村。十年,人生也就匆匆不足百年。
“我”十九岁,暖十七岁,白狗四个月的时候,遇到了解放军部队的蔡队长,一个年轻英俊的军官。蔡队长带着文艺兵住在了暖家,他很喜欢听暖唱歌,说“我”和暖很有音乐天赋。后来暖告诉“我”,他走的前一个晚上,抱着她的头,轻轻的亲了一下。说明年队伍征兵时就带她走,可是后来再也没有音讯。
人生总有好多的路口,在下一个路口不知道会遇到谁,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但千万不要因为某个人的承诺而停滞不前,失望总会比期望更让人受伤。
这次与暖的相遇,完全是一个意外。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猝不及防的意外。
她的脸上,早已是凄凉的景色,左眼里有明亮的水光闪烁。右边没有眼,没有泪,深深进去的眼眶里,栽着一排乱纷纷的黑睫毛。
这就是暖。没有右眼的暖。别号叫做“个眼暖”的暖。当初拉着“我”说长大要嫁给“我”的暖!
记忆里的暖…
“秋千架后不远处是场院沟,沟里生者连绵不断的刺槐树丛,尖尖又坚磈的刺针上,挑着青灰色的月亮。秋千架竖在场院边上,两根立木,一根横木,两个铁吊环,两根粗绳,一个木踏板。秋千架,默立在月光下,阴森森,像个鬼门关。白狗长成一个半大狗了,细筋细骨,比小时候难看。它跟在我们身后,月亮照着它的毛,它的毛闪烁银光。”
白狗秋千架,这就是莫言笔下的白狗秋千架,阴森森,像个鬼门关。丝毫没有一点温馨惬意的感觉。
记忆里的暖是个高密美少女,自古高密出美女,代代都有选进宫成为妃子的。
趁着秋千架还没被拆,“我”拉着暖去荡秋千,越荡越高~ “我”说要把你荡到天上去,暖咯咯咯的笑着~ 是啊,真的飞到天上去了……绳子断了。“我”落在秋千架下,暖和白狗飞到了刺槐从,一根刺槐扎进了暖的右眼。
为什么是悲剧?为什么明明是这么唯美的画面却要撕碎它?为什么这不是我所期待那样的白狗秋千架?开玩笑,生活怎么可能屈从人们的意愿。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们看”。
事实就是“我”带着暖荡秋千,一场意外导致暖失去一只眼睛,后来“我”去了大城市读书,有了出息,成为了大学讲师,如今荣归故里。暖背负“个眼暖”的别号在落后的偏远山村摸爬滚打,后来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哑巴。独眼配哑巴,人们看来放佛绝配,或者说是理所应当。应该么?不应该么?……人们是谁?
她和哑巴有三个孩子,用暖的话说“一胎生了三个,吐噜吐噜,像下狗一样。”像下狗一样……可能受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但更让她绝望的是:三个孩子全是哑巴!可她还得继续活下去,有时候人会麻木到为什么活下去都不知道,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没有明确的活下去的理由。
人类的世界其实从来没有“文明”过。在自诩“万物之灵”的桂冠下生活了千年。人类的社会和动物的社会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其实都是为了生存。动物为了填饱肚子,弱肉强食;人类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更好的填饱肚子“弱肉强食”。
人们所谓的“上层社会”,享受着荣华富贵,拥有着奢侈不完财富,却依旧想尽办法,或者说用尽手段去拥有更多的财富;人们所谓的“下层社会”,从出生仿佛就低人一等,为了生活摸爬滚打,却还是碌碌,少有人“奋斗”进“上层社会”,所以大多数人渐渐麻木。
人性,是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有理性,亦有本能,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
关于人性,莫言的文字写的非常好:
他在《罪过》中写到:世界上最可怕最残酷的东西是人的良心。这个形状如红薯,味道如臭鱼,颜色如蜂蜜的玩意儿委实是破坏世界秩序的罪魁祸首。后来我在一个繁华的市廛上行走,见人们都用铁钎子插着良心,在旺盛的炭火上烤着,香气扑鼻,我于是明白了这里为什么会成为繁华的市廛。
又如《弃婴》中:人类进化至如今,离兽的世界只有一张纸那么薄;人性,其实也像一张纸那样单薄脆弱,稍稍一捅就破了。
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不,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里,“个眼暖”的人生就好像独自行走在没有黎明的夜晚,阴云密布的夜晚,其实好多人只是比暖的天空多了一些星星而已。
“我”回程路上,在桥头再一次遇到了白狗,然后遇到了暖。
“白狗带我找到了你”,暖说“我信了命”,“我对狗说‘狗呀,狗,你要是懂我的心,就去桥头上给我领来他,他要能来就是我们的缘分未断’,它把你给我领来啦”
“好你……你也该明白……怕你厌恶,我装上了假眼。我正在期上……我要个会说话的孩子……你答应了就是救了我,你不答应就是害死了我了。有一千个理由,有一万个借口,你都不要对我说。”
……
我好想说些什么,好想要批判些什么,好想分个是非黑白,可终究什么都说不出来。
在辩证的逻辑下,万物都是相对的,比如黑白,光影,爱恨,善恶……
可对这个故事无力去评价,或者无力给出自己的见解。
或许是“我”的错?或许是暖?还是那个秋千架?或者蔡队长?甚至是“命运”?
好像谁都没有错,好像谁都在犯错,不我无权评价“命运”。
我还是喜欢我的白狗秋千架。
午后,花丛浅草,几朵蝴蝶蜻蜓点缀,一架白色的秋千轻轻的摇曳,旁边蜷着一匹大白狗,半耷拉着耳朵,贪婪地睡着,没有人出现……
本文获第九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