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抱着回忆童年的温馨心情翻开书的,结果却越看越悲伤,甚至落泪。
《呼兰河传》像是一朵开在墙角美丽而寂寞的花朵。它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孩童时期在呼兰河的生活所见、所闻。它是琐碎的,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每一章也没有明显的连接,没有明显的主线。有人说它是自传,有人否认;有人说这是小说,还有人说明明是散文,但是《呼兰河传》的美从来都没有争议。萧红先生用她特有的寂寞而又闪烁着智慧的眼光,将一个北方边陲小镇的生活展在眼前,栩栩如生。手捧书本,就好像作者就在你的身边,是午觉过后拿着蒲扇坐在回廊的老奶奶,给你絮絮的讲述她小时候的久远故事一般。读《呼兰河传》,你大可随便翻一页,然后从那一页开始走入呼兰河的世界。
与其说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呼兰河在某一时间段的年鉴——在呼兰河的“我”、呼兰河的那些家庭、呼兰河的春夏秋冬、那春夏秋冬里的人们。琐碎、美丽而又冰冷的呼兰河的生活,就好像是被时间,被世俗遗忘了似的,不紧不慢的照着自己的步伐一步步地走向结局。而结局?书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是没有什么结局的,除了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化为一抔土,剩下的人依旧在这世间过着不咸不淡、日复一日的生活。但这不就是呼兰河大多数人的一生吗?很多人曾出现过,最后又了无生息的消失了。像被风拂起的尘埃,短暂飞扬后又归于沉寂。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为自己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笔下的这个北方小镇很普通,但是又那么美,满是人间烟火气。就好像,那小镇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甚至,那小镇,多么像你小时候待过的某个地方啊。它像是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在一个明亮的夜晚温柔地流进梦乡,偶尔会激起一个幽默的水花,换来你的微微一笑,笑后却实实在在感到了不知名的悲伤。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初看时,它给我的感觉像《城南旧事》,都是用孩子的角度写着家乡的种种。后来才发现,这书其实与《城南旧事》相差甚远。它是冷的,是狠的,是让人感到恐惧、心痛的,是把所有美好的表象剖开只剩一片惨白的。萧红的笔下,在那个时候的呼兰河,似乎所有的欢乐都是表象,是假的,是不得已而为之。那盛开的花,那翠绿的草,那翩飞的蝴蝶,那飘荡的歌声,这些美好都是无奈的,都是更显悲凉的。
“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等粉条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的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实在是又喜欢、又害怕萧红先生的笔啊。她用孩童般的眼神将旧时家乡细细描绘下来,美丽、童真、纯洁、缤纷;然后,再用成年人的简单平淡的几句话将那一切击毁,凄凉,冰冷、悲哀、灰暗。真是残忍啊。对于生活在呼兰河里的人们,是谈不上什么希望,亦没有什么明天的。每一个新的太阳初升的早晨,都是昨天的重复。他们既拥有自知的细小的欢笑,又肩负着隐形的巨大的重压。生活、时光就擦过那呼兰河的火烧云,飘到呼兰河上纵横的街道上,在人们的屋檐下绕一个弯儿,徐徐地踱着步子,如老态龙钟的爷爷一般,缓缓地向未来走去。呼兰河里的时光似乎都是粘稠的,那生活,像褪了色的古旧照片——一条深深的灰色小巷看不到尽头;像沉没海底的一艘小船——不被人记起打捞只有水波萦绕;像隔着厚重的玻璃看一出戏剧——不闻声不见色木偶似的人也变了形般。寂寞、荒凉,而又让人感到真真切切的美的震撼。是的,这就是它。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读《呼兰河传》,会是快乐的,也会是压抑的,是一种藏在温情后深深的残忍,是一种藏在悲哀后重重的无奈。可是,你却不能怪谁,就好像被谁在黑暗里打了一拳,开了灯,每个人都是无辜而友好的,而你只能一边生气,一边怀疑。所有的负面情绪就像狠狠的一拳打在厚厚的棉花里一样,无处释放。呼兰河里,是没有坏人的。举书中的例子来说,看起来是团圆婆婆折腾死了十二岁的团圆媳妇,但她只是遵循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去思索,去生活。最终,导致在那习惯之外的团圆媳妇的毙命。包括那些寻找各种偏方来“救”团圆媳妇的左邻右舍,我选择相信他们是真的想用自己知道的千奇百怪的方法,把这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留在世间。还好像人们对磨倌冯歪嘴子的爱情以及他虽贫穷却幸福生活的冷嘲热讽和那之后的沉默。是的,谁也不能怪。呼兰河里的人们是善良、单纯的,同时在时代的影响下,他们也是愚昧、悲哀甚至残忍的。他们只是在那个时代该有的样子,好的也好,坏的也罢,这都是不容否认的过去。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私以为再合适不过。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