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李开元先生的《秦始皇的秘密》这本书是一本侦探小说集,以奇胜的话,这本李先生的书当属正合,堂堂正正之阵。
民国以来的轻松说史,我现在见的类别当有三种,其一当属此书,环环相扣,摆证据讲逻辑,旨在复活历史。其二当属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书中讲的都是从外面的西方世界、西方文化观察中国得来的思绪体悟,跳出这个世界从另一个维度,再看原来看不透想不明白的地方,一下子通彻天地。黄老先生的文字透着西方气息,旨在融合东西,以西学治东学。其三钱穆大师的《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吕思勉老先生的《中国文化十八讲》集得国学大成,体悟古今,不拘泥于一家一言,广采众长,做几十年的冷板凳在闹市草庐熬出的一锅的思想浓汤。后两者做的是学问,李开元先生玩的是历史,无有高低,道不同。
李开元先生发掘的一些细节以及合理猜测,告诉我们以往不知道的、别人不愿告诉我们的、别人告诉我们我们却从不联想把玩的。我很感兴趣,也从中体悟了一些东西,作为一位历史玩家,也从中嗅到了一些本质的东西,算是道吧。道虽是不可道,但把玩,参悟些日子,总能得到些,哪怕只是身影,气味,甚至不够真,也让人得到最真最纯的快乐,这足以让我乐此不疲,一心向前。
先讲讲汉高祖刘邦吧。汉高祖皇帝刘邦少年任气行侠,向往魏公子信陵君仗义疏财窃符救赵的义薄云天,起初只是在县里豪侠王陵手下厮混,后来甚至孤身一人奔波千里,投奔信陵君曾经的门客外黄县豪侠张耳,后来起兵反秦做过赵王的那位。刘邦家里虽不算富甲一方,但刘邦家也有百亩良田,刘太公长子二子也是经营有方,四子刘交甚至饱读诗书,前往稷下学宫游学拜当世大儒浮丘伯为师。总之刘邦绝不是个简简单单的混混,否则项羽如此傲气岂会与小人结拜为兄弟,叫刘邦一声大哥。天下英雄又不是土鸡瓦狗,岂能任他驱使。只能说刘邦游侠做的久了,放荡不羁,有草莽气,和那些六国公子百年积淀下的贵族气质格格不入罢了。
我们固有的印象是秦亡于暴政峻法严刑。但必须要提民众反抗秦帝国反的不是暴政苛法,秦国法律严苛轻罪重罚,但法律严谨民众普遍知法,各级官吏选拔有法可依,秦军主力兵卒多从中产良家子中选拔,税率并不高。民众反对的是繁重的徭役负担。秦始皇帝在世时驰道直道阿房宫始皇帝陵长城各项工程,供应南越大军蒙恬大军的粮草,在当时工作效率下,使用民力超过九百万,牵扯家属四千万,民众无法从事生产,连肚子都填不饱,不反谁反?而秦帝国人口总计不过五千万。而当时刚刚统一,用统治一个国家的行政架构办事套路统治帝国太过死板,没有在许多细节上寻求变化,民心尚未完全归附,才会出现秦军大部是老秦人,关中腹地徭役由关东人和六国囚犯承担,南方各郡的青壮诸如陈胜吴广前往渔阳郡服役。人们本以为扶苏公子继位情况会好些,选择默默忍受,可谁料胡亥篡位矫诏杀公子扶苏,起初几个月忙于巩固统治,待稍稍安定便变本加厉要求加快工程进度。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陈胜吴广的反叛在这锅烈油上点了把火,就再难收住了,加上南北八十万大军陈列于边疆,而帝国腹地就有少量郡兵把守兵力空虚,一场骚乱很快演化了亡国之祸。不过怪不得别人,自己把弦绷实在太紧,做大事不是一声令下就行了,谋大事自应当谋全局,步步惜子。
这是政治制度上的失策。
负责平叛的章邯麾下部队大部为骊山囚徒劳役,先前章邯掌握的精锐中尉军已经重新为朝廷掌握,负责关中守卫又补充了从关中蜀地汉中动员起来的预备兵役,仓促集结缺乏训练,实在难当重任。于是朝廷下令招调守卫北疆的王离军,王离军部分进攻赵国,部分增援章邯,就这样一支成分复杂的军队东出函谷。将帅指挥得当,成分互相融合,倒也攻必克战必胜。但自从章邯为项梁所败,一路招调各郡守军救援,王离也统帅主力南下与章邯会师,平叛军迎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军令不通,各自为战。兵围巨鹿时,王离围城,章邯只能在外部支援。王离三代将门,祖父王翦更并灭六国,初登战场凭借平叛之功担任元帅的章邯,王离自己只能屈居之下,难以共处也是情理之中。说不定内里还有政治门派之争,王离统帅是赵高谋求的,而章邯担任少府时的上司是李斯,章邯派司马欣入关中求救兵反为赵高派人追杀可见一斑,李斯赵高关系恶化后,章邯王离有些许摩擦也可以想象。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
将帅不和比兵卒不良更可怕,最终为项羽各个击破。这是军事行动上的失策。
还有关于秦末战乱的性质定义,李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后战国时代,存在王政复兴与平民王政的矛盾,以陈胜为代表的平民政权覆灭后,复国运动的核心转移到六国贵族手中。而独立复国的田瞻一直与张楚政权争夺反秦的主导权。不过以楚怀王为核心的楚国强势崛起后,楚取得了领导权,并定下怀王之约:六国复兴是王政复兴,否定张楚试图建立的平民重立六国;摧毁暴秦但保留秦国,新秦王由灭秦功劳最大者即先入关中者担任。这是楚怀王一系六国贵族试图建立的战后新秩序。
我一直理解的怀王之约是先入关中者封关中王,仅仅是一种封赏,而李先生认为封秦王,继承秦国。但有一个问题,完全继承秦国,凭借崤函之险蜀汉关中之富,对六国威胁太大。
所以我的意见,应该是先入关中者封秦王,其余灭秦有功者,封巴蜀汉中。这样一来恢复七国秩序又没有危险。
秦楚之争,伴随七国之争,楚胜。楚系的刘邦项羽就楚系领导权再次决战,既是楚汉之争,又转化为汉的皇权,这一点在史记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而汉书试图淡化这种传承。是楚继秦命,而不是汉继秦命,汉不过楚人一系。
再谈项羽,把秦末战乱的性质看清楚了,就会发现项羽绝不仅仅只会扛鼎。人杰英豪的他在灭秦后为刘邦所败只做错了两件事,一是没有当机立断杀了刘邦,刘邦是唯一可威胁到他的,兵力十万、先入关中有名分;二是没有在关中称霸,而选择了西楚。至于其他的诸如自己不称帝,杀楚怀王,分封太多,全都是因于时势做的最好的选择。项羽灭秦后无非三种选择:
一, 回到战国,就是承认怀王之约。那么项羽自己和其他灭秦功臣当如何自处。功大不赏啊。就算楚怀王能容他,他回到楚国屈居人下?殷墟之盟对章邯等人的承诺又将如何?
二, 自己称帝。且不说楚怀王,要知道项羽麾下军队不止楚军,也有韩赵魏燕齐的军队。而且起兵反秦反的就是秦的大统一帝国,与初衷相悖。还有项羽报仇烧了咸阳宫,杀降二十万早已与关中老秦人不共戴天。
三, 两者折中。尊楚怀王为义帝,以军功和血统分天下为十九国,自己分九郡称霸天下,之后再谋求一统还是战国。这种政治制度类似春秋时的霸业政治,但分封诸国的架构确实基于秦帝国的郡县制。这也为汉初的郡国制提供过渡。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规则的制定本就是逐渐演化的。很少有人能飞着凌驾这一规律,有时是我们想不到那,有时是我们想到却没有胆子去做。这么做的人一般要么是死后才成为圣贤,要么死前就已经人人得而诛之。我们要做的是领先世界一小步,不是甩世界一条街。拉的太远,世界第一个想到不是自己太慢跟不上趟,而是你带错路了。
再就是指鹿为马一事发生于刘邦兵围武关试图约降赵高时。赵高为了杀二世,拿来试探二世近侍是否可以为自己所用。二世以为中邪,移居望夷宫祭祀,赵高趁机发动政变。而不是我们以前理解的试探朝堂大臣。李斯死前,赵高做不到如此,李斯死后,赵高没时间做这件事。虽然只差个时间,却差着时势,因为凡是人们做事情形无非两种:一是迫于时势,二是利用时势。时势一变,同样的事在我们看来的意味就不同了。谋天下之事,就在运用时势。
最后一个问题是戏水之战的真相,到底是不是李先生猜测的那样,存在一支五万人的精锐中尉军?李先生猜测周文进攻咸阳时,这只中尉军奉命阻挡周文几十万军队,为章邯组织几十万劳役囚犯讨伐周文赢得时间。理由牵扯秦国官制,周文心态分析,刘邦项羽后来也曾在戏水两岸的灞上鸿门驻军等等,这里不细说,诸位可以找来仔细看。李先生又认为秦始皇陵附近的兵马俑原型正是中尉军,甚至根据兵马俑坑的军阵还原出当年戏水之战的过程。这些都是学者的猜测,我们不做这个的,就不轻易置喙。
但我也保留一点意见,我认为这个论断有点问题。当刘邦杀入关中时,曾有军队奉命抵挡应该是中尉军,他们在峣山和蓝田设防。刘邦那时的十万军队多是在三川郡或颍川郡之地收编的散兵游勇,降兵降卒,而韩信陈平一干猛人也没有投奔于刘邦,很难说刘邦军战斗力极强。要知道就是因为刘邦没有攻下三川郡郡治洛阳,才放弃了从洛阳直接西攻关中的计划,拿下坚城宛城也是守将投降。刘邦军说是仓促集结的乌合之众也不为过,面对帝国精锐五万中尉军仅是诱其议和,便能一举击溃,直逼咸阳。我稍微提一下秦国严格兵役制度,秦军正式兵团主力的兵卒全部选择中产之家的壮年男丁,除了兵器马匹之外尽皆自备。他们都是志在报国渴望凭借军功封爵的年轻人,尤其是拱卫京师的中尉军卫尉军郎中令更是选自关中老秦人。我很难想象秦政虽亡但秦国尚存,一群训练有素的热血军人在保卫家乡时会轻易退缩。
这些或许是两千年后生活在渭水之滨的关中人对先辈们的一种信念吧。家国之念没那么强烈,对政府失望透顶,没有如章邯一样的指挥官,一群无根的人脱下黑衣玄甲俯首称臣,也能讲通。
真相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千年已逝,就剩下一堆道理,信仰了。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我的那点信念,就像秦风•无衣唱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本书我看完的感悟,就是这些了,坐在电脑前两天时间的洋洋洒洒四千字。在打这些字时,我觉得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是生活在关中的华夏子孙对传承做的一点微薄之力。这与道有关。
最后我说说怎么玩,玩历史。玩历史就跟收藏家把玩文玩,盘珠子、把玉件一样。没什么秘籍,就是捺着性子日日盘下去,盘出油光来,养的晶莹玉润。这油光啊,不是别的。就是你的汗,你的心血,你沉淀一切杂念欲望后漂在上面的初心,你的爱,你的道,你的另一半。
心思用了多少,这文玩就有多少道心。盘着盘着,道心生出莲花,于森罗万象的投影就是珠子开了个星,玉佛上有佛光含笑,七老八十的我们笑得像个孩子,那我们的道又长了一分。
我老讲道,道本身不是什么玄而又玄形而上的老夫子。道就是人类、生命、宇宙中最本质的“规则”,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就是你活了一辈子经了那么多事见了那么多人读了那么多书,凝练出对世界的体悟。道就是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你最想守护的东西。道就是拯救你脱离烦恼的光芒。道就是在你分不清错对善恶时,你最想去的方向。总之道没在天上飘着,看不清也抓不到,道他就在心里躺着笑得像个孩子,长不大的孩子。
我今年十九,对于道也讲不清,毕竟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也很菲薄。以后的我必会一次又一次推翻我现在试图对道做的解释。但又有什么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道的修炼。生有涯道无涯。道就是武功、仙术可以修炼,修炼哪有什么尽头?
孔子十五志于学,古人二十而冠,十九岁的我不太早不太晚。慕道而生,朝闻道夕死而已,就这么修炼我的道。五十知天命,我或许在悟道上穷尽一生也没什么进展。
但活着不只是活着,还有别的事。
如果活着非要对一件事有所求的话,那只能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