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莫言大师的长篇小说作品《酒国》——一部莫言自认为是“我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小说。读《酒国》,就像一道绳子紧紧地勒住你的脖子,勒得你满脸通红,无法呼吸,勒得你痛苦难耐,如千万只蚂蚁一点一点啃咬你的心,但是你却无法停止,因为他就是你的心。心,不可丢。
《酒国》大体有三重文本组成:一重为省人民检察院特级侦查员丁钩儿奉命去酒国市调查“红烧婴儿”事件,一重为酒国市酿造大学的写作爱好者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一组书信,再一重为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一系列小说。三重文本以酒国为背景,相互穿插,相互渗透,真假互换,给人展现一个离奇荒谬,怪诞沉重的文学世界。
读《酒国》,几乎是令人作呕的。酒国人是麻木的,他们可以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洗得白白的卖给烹饪学校而最终成为官员的一道美食,不知心痛反而只计较孩子该值多少钱;在酒国,官员之所以能成为官员,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酒量高;在酒国,你可以不吃饭,但不能没有酒。
读《酒国》,是血液一点一点变冷的过程。丁钩儿,在酒国市里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喝酒,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的头脑调查“红烧婴儿”案件,但却没能抵住酒国市长的诱惑,喝酒,甚至和市长夫人发生关系,最后醉酒淹死在茅厕里……
读《酒国》,所有剩下的只有两个字——沉重。沉重于酒国人的麻木不仁,沉重于酒国人的冷血无情,沉重于丁钩儿的不争气。但,沉重过后,更多的是疑问:是什么让睿智的侦查员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是什么让酒国的官员肆无忌惮地吃食红烧婴孩,又是什么让酒国人冷血的贩卖十月怀胎的婴儿?究竟是什么让如此滔天恶行如此自然的产生?
莫言是聪明的,他把答案都藏在《酒国》里。
在这样一个酒精弥漫的市区里,失去了道德与法律,人已俨然成为一群行尸走肉的怪物。首先是官员,他们已成魔,以酒愚弄酒国人,让酒国人盲目崇拜会喝酒的市长官员;其次最令人心疼的是甘愿被愚弄的酒国人,他们像丁钩儿一样,也慢慢被酒迷惑,最终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成为怪物。
在这样一个酒精弥漫的市区里,看门的人以酒孝敬官员,以求安定;女司机借酒麻痹忘掉生活的苦难,李一斗的岳父以酒为妻,岳母以酒为夫来代替正常的生理欲望,无知的村民借酒精的醉意当灵丹妙药治疗百病,厨子们以酒灌醉婴儿让他们快乐的死去保证食物的鲜美……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但又仿佛离我们很近。
酒,究竟是什么呢?酒,是金钱利益,是权与势力;酒,是虚拟的快乐。它让人分不清是非真假,它让人利益熏心,它让人跌入罪恶的沼泽越陷越深。
莫言是聪明的,他把现实都藏在《酒国》里。
在这个“酒文化”盛行的中国,多少贪官污吏借着“酒”欺负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多少“食人族”在横行霸道?多少检察长纪检委员等高官像丁钩儿一样被“酒”的力量所反吞食?又有多少百姓们沉浸在“酒”所带来的快乐,麻木地看这些腐败,无动于衷?又有多少人因迷失于“酒”,丢失了心中最原本的价值标尺?
酒国之所以成为酒国,是因为人们已被酒灌醉,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失去了人们最原始的道德底线,失去了维系社会的那一种温情。酒,是财富利益,是权与势力,是蒙蔽内心的灰,是善良与信任的枷锁,是不择手段的借口,是“明哲保身”的“理由”,是人堕落的开始。
以酒为国,人会怎样?社会将会怎样?国家将会怎样?
以酒为国,谁该为此负责?
以酒为国,慌了谁的心?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