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金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所以他有冰洁的情怀,有如水的禅心,有悲悯的爱恋。纳兰容若的一生,沿着宿命的轨迹行走,不偏不倚,不长不短,整整三十一载。在佛前,他素淡如莲,却可以度化苍生;在人间,他繁华似锦,却终究不如一株草木。”读完白落梅的纳兰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对容若的描写,词藻华丽而不落俗套,感情细腻而不娇柔做作,恰如容若一生,富贵显耀却淡泊名利,多才多情却坚守如一。容若自号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爱写荷花,荷花便是他一生的写照。
含苞待放,初晨含露
容若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容若虽出身满清贵族,却不似其他纨绔子弟一般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纵情享乐。而是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这一时期的纳兰容若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随后在自家一处别院,建了一座渌水亭,开始结交汉族布衣学士,讨论满汉文化,历史,诗词,拉拢了一大批汉族名人志士,促进初期的满汉文化的交融。在官场上,由于容若文武兼备,深受康熙赏识,赐予大内侍卫,随少年康熙侍读,前途不可限量。
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并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容若是满清帝国盛开的一朵瑰丽,初期便灿烂至极,不同寻常。
水佩风裳,骄阳似火
容若二十岁这年,明珠为他许下了一门亲事,女方便是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容若文武兼备,才华横溢,与未曾谋面的人成亲自是无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怎可违背。婚后,容若发现卢氏知书达理,温柔善良,琴棋书画莫不精通,两人性格甚是相投,经常一起谈论诗词古文,婚姻幸福美满。
然而,三年后卢氏不幸因难产去世,容若甚是悲恸,一生未能释怀。容若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出现了人人争唱《饮水词》的局面,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容若自诩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天上痴情种。卢氏去世之后的几年里,他被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官运亨通,深得康熙器重,诗词创作进入高峰,然而他的情感却至此停留在永远十九岁的爱妻身旁。在烟雨江南里,他邂逅了同样才貌并重,琴棋书画精通的另一位绝代佳人——沈宛,然而三十一年的短暂人生,使他注定辜负了这位江南烟雨的佳人。
作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容若的才华自是无可挑剔。容若的一生,在绚烂至极中独守一份冰雪天地,才子佳人的故事被他诠释无遗。
残荷听雨,黄昏遗香
三十一岁将至那年,若容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若容走了,临走的姿势也是这般洒脱,挥一挥衣袖,不留尘世一丝尘埃。
纳兰走后经年,没有随风消逝在历史的烟雨中,而是伴随他的《饮水词》被世人铭记,成为词坛中兴的“清词三大家”之一。纳兰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王国维曾赞“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容若喜欢的莲荷,还长在渌水亭畔,那满池的荷花应该有三百岁了。三百年,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就让我们静静地听他讲述,曾经有一个叫纳兰容若的才子,有一段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一段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结局。”书中最后总结甚好,后世评价如何,无从知晓,只得留得残荷听雨声了。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