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节又翻了阿Q正传,那是因为在看了电影阿甘正传后的突发奇想,也许是因为名字的几分相似,又或许触动了心绪间的某种联想,恍然发现这两个形象对比竟是如此鲜明!阿Q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世界,阿甘则演绎了另一样的人生。
虽然不在同一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肤色,甚至跨越了不同的时代,但他们血肉的躯体下,都蕴藏着人性的特点,有着人类灵魂背后的阴影,也有着普世价值高尚的光芒。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就如电影里阿甘所凝视那片羽毛,一开始很轻并且微不足道,但抛弃了俗世的沉重而只拥有洁白而纯真的梦想,就能去追逐,去飞翔,去放眼世界,去寻找未来。阿Q精神也并非他所独有,每时每刻我们都可能会软弱,会逃避,会有着太多颓废的借口,却在心中幻想着不劳而获的胜利。
背景
正如造物主对大多数人一样,鲁迅先生对阿Q的物质也是吝啬的,吝啬到似乎他生来就是孤儿没名没姓而生活在未庄这样的小地方,他长久的寄居在土谷祠里,过着被有钱人剥削的生活。“人家唤他做什么,他便做什么,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乘船便乘船。农忙时节人们还能想到他,农闲时就似乎会被忘却……”但他也似乎并不把任何人任何事放在心上,事实上他过着饥不择食的生活,内心世界也是一贫如洗,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端的是恃强凌弱,以获得胜利的快感,但总是吃亏的时候多谢,平凡人大约以为他是要遭瘟了,但最后总是想“我总算是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于是他便心满意足“得胜”的走了。
阿甘,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孩子,父亲早逝,留下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就靠着房租来维持。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他的智力只有75,一个甚至不懂得何为智力的水平。母亲的努力使他免于上特殊学校,但鸡立鹤群总免不了受人冷眼,母亲告诉他,人与人没有什么不同“人生就像一颗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块会是哪种”。母亲的思想根植于在阿甘的整个人生中,从此他坚信他与别人没什么不同,他可以做一切别人做得到的事,甚至做他们做不到的事。
爱情
阿Q就这样毫无存在感地生活在未庄,但自己却心比天高,在欺负了毫无缚鸡之力的小尼姑后,突然对女人产生了兴趣,晚上在赵太爷家中舂米时,突然对吴妈动起了歪心思,结果不用想,他被解雇了,当然报酬也没了,这还是轻的,赵太爷用给吴妈讨公道的幌子还狠狠的宰了阿Q一把,当然不用说,阿Q只能也只会照做,没了工钱,他就把自己的过冬的毡帽棉袄做抵押换了钱给赔偿,这就是阿Q“恋爱的悲剧”,然而悲剧性更在于阿Q的思想“其原因盖在自己的赤膊”,这样的精神胜利好比被人宰了一刀还笑呵呵的认为别人给他挠痒痒,无关痛痒的人生态度让我瞋目结舌,大跌眼镜,阿Q的思想真是无可比拟!
阿甘没有被其他人所落下,而且没有止步不前,反而愈发上进,考进了大学,虽然在求学的生涯中经常被同学嘲笑欺负,但他始终牢记珍妮从小到大经常告诉他的那句“快跑,阿甘!”信念的力量往往大的不可想像,阿甘跑出了黑暗,拥有了爱情,他对珍妮始终如一,不论珍妮曾经如何伤害过他,只因她曾给过他勇气,指明他方向,于是,在珍妮犯过错后只剩她一个人孤苦无助的时候,阿甘还是爱着她和愿意接受她。因为有了坚定的目标,有了信念去追逐梦想;因为对生活不持以悲观,用放低姿态的态度和一颗宽容的心去爱人,所以这样的他足以让我们感动,足以让我们感悟该如何去生活,去建造一个纯真的未来。
生平
阿Q在恋爱的悲剧结束后,就成好像未庄街上的老鼠,虽不是人人喊打,却也是指指点点,驱而避之。没了工作,生计就成了问题,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偷了几根静修庵的萝卜之后,阿Q就决定进城某出路了,最终满载而归,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未庄人的刮目相看,他开始中兴起来了,可是末路也在此时酝酿着,他这个人仿佛不敢让别人崇拜,别人眼里一有他,他便飘飘然起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不安降临到了未庄,阿Q听说革命党要进城了,举人老爷都逃难到这里,对于革命党,阿Q一向认为是造反,所以是深恶痛绝之的,但听说连举人都惶惶来到这里逃难,顿时心中便生了羡慕,决心跟着去革命。也许他自己认为了自己是革命党他就是了,他向往可以万人之上,可以统领别人,可以杀掉以前瞧不起他的人,他似乎还有点自尊心的感觉,可是生活依旧如此,没有人愿意聆听他的的想法,他永远只是一厢情愿,最终自己被自己打败。忘了伤疤,高高在上。
阿甘在珍妮背叛了他们的爱情之后,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在大学努力,发挥了他跑的特长,最终成了一名橄榄球运动员,争得了许多荣誉,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义无反顾,参加了越南战争,在战场上,他与战友始终不离不弃,在最危急的时候,他冒着战火背着战友跑出死亡的阵地。退役后,他参加了乒乓队,参与了中美乒乓外交。后来他当了一名捕虾船长,完成了好朋友的夙愿。在这之间,母亲去世了,他最终回到了故乡,义务帮助人们除草,过着和小时候一样平静的生活。其实生活总不尽如人意,功成名就后的他还是孤单的一个人,他时常想起珍妮,那个曾经给了他理想和信念的女人。而就在此刻,那些过往仿佛正在沉淀,一股新生的力量蓄势待发,只要有一丁点的火花迸出,便会有怒放的生命!
结局
阿Q的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是因为他连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都没有,他就像人们遗留的时代废弃物,在人们自身难保的时候就会想起他来先挡一挡,于是连阿Q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抓了甚至是要砍头的时候,还是想着人生难免是要经历这些事儿的。他见到上座的县太爷,竞都是两腿发软,扑通一跪,而他那用尽全身力气画的那个圆,就是他自己生命终结的句号,在去法场的路上,他忽然有了点害怕,至终也没有唱出他那轻蔑人间的戏。人们一路看着热闹,踏着喧嚣,竟然没有一丝的凄凉。我想,或许阿Q是个小小市井之徒,没人挂念,可是小说写的如此合情合理,不难想象他的下场是如此也就不足为奇了。
阿甘终于等到珍妮回来了,可是,这却不是圆满,又一次她走了。此刻,那一束火花正迸的发亮——穿上她送的鞋去跑!既然跑了,那就跑遍天涯海角吧!三年之后,他完成了目标,而此时幸运又降临了,他找到了珍妮,还有他的儿子,他们又回到了家乡的绿茵镇,然而平静的美好是如此的短暂,珍妮病了离开了他们,留下了儿子。而阿甘又像他小时候妈妈带他一样地带着自己的儿子去上学,同样的场景,不变的亲情,一切就如同昨天,美好而蔚蓝。我想人生就该如此吧,爱在左,情在右,梦想在中,走在生命的大道上一路播撒,一路收获,你会发现,一切都阳光明媚,清晰如昨。
如果要说阿Q是不幸的,可是又能怎样呢?阿Q是中国近代国民的缩影,是一类人,是一类全世界都存在的人;如果说阿甘是幸运的,但也并不完全,阿甘精神是人类真善的体现,是这个世界本来有拥有的,是一种人生,是一种信仰,一种人人都可实现的生活。
无论是阿Q还是阿甘,都是这个世界上人的象征,他们生活的时代与国度不同,看待人生的方式不同,放眼世界的心境不同。阿Q可以为任何事找个看开的方法,那就是精神胜利法,无论是谁都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有时就觉得那好像某时的自己,内心会惴惴不安。阿甘可以为自己的目标而不甘困苦,努力去追逐,看到他拼命的跑,大概很多人此时也会深感惭愧,为什么我不坚持我的梦想呢,不去像阿甘那样去为梦想奔跑呢?为什么他可以坚持,而我坚持不下来?现在开来,大约是我们身上的阿Q精神战胜了阿甘精神,所以大多数的人只拥有了平凡,那所钦慕的英雄阿甘也只能永远定格在电影里,而没有让他指引你的人生,走进你实实在在的生活。
找回你自己。在这个充满着阿Q精神的世界里找回属于你向上的人生。就像电影里的那片羽毛,虽然很轻,但可以飞得很远,飞跃世界,飞回你的那片人生绿地。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