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平凡的世界》,我的内心又久久不能平静。“文革”的背景,使得更多的人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然而,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却始终散发着生机和活力,那就是可敬、可亲、可爱的农民,他们就是那一头头为了生活而苦心劳作、努力耕耘的老黄牛。
我从未因为我是农民的孩子,因为我出身于贫寒的农村而自卑胆怯。尽管它给予了我单调,没有新衣服、新鞋子和新玩具的童年。但是我仍然爱它,因为它教会了我人要淳朴、善良,也是它教会了我人要积极进取,也正是它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促进了我不断去进取,不断地去书写属于我的人生宏图。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以前,对于这几句话,我都抱着质疑的态度,但是当我读到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之间的逐渐深化的代沟时,我就在想,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力量吧!书本它就是有那种把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提高的本领。这里我也不是说农民没有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只是在我看来,农民与知识分子的思想境界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彼此所信奉的东西、追求的目标、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所以他们不可以用来比较。只是知识更能使人开阔眼界,拥有更加与众不同的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照这样的标准来看,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都算是“文革”的“漏网之鱼”,同时,他们也算是自己所处的领域的佼佼者吧!同样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像顾养民、孙香秀、金秀等等不断地通过学习来书写自己人生的奋斗者,他们热爱知识,思想独特,在那个大环境下优雅恣意的活着。似乎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人生轨迹,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千差万别的,不一样的生活节奏,不一样的活动范围,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便是“生活”,生下来,活下去,不管如何都要活下去。
“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在于那个结果。”这是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的随笔。我想我大概知道为什么他能够如此淡然啦!《人生》的发表在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沉重,一种负担。
鲜花与掌声固然很美丽,但是那背后的辛酸却是难以忘怀的,这也就促成了他后来下农村、进矿区、写作。想想也不足为奇,一个人为了心中的那份坚持,可以牺牲时间、金钱、精力去创作,可以去沙漠探险寻求灵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耐住生活的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伏案写作,可以为了一个小小的、微乎其微的情节去查阅上千本书,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呢?我不禁为之震撼。
我想,对于《平凡的世界》的阅读,我可能还不算太深入,毕竟在“文革”那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思维还是有所差异,对于他们生活的解读也不甚相同,但是我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对于它的理解,我只需顺从自己的心与感觉便可。就如路遥所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茧。”因此一本好书绝不是心血来潮泛读一遍后便匆忙下定论,它应该是你放在案头时时翻,时时读,时时想,然后感受自己每次与这本书碰擦出的不同的感悟,这才是一个对一本好书的尊敬。
当读到文章中那些关于地理水文、历史等方面的文字时,这让人不禁生起了敬佩之情,一个作者,能够文武兼修、全面发展,这该有多么大的魄力,当然这也是因为生活本身所存在的魅力,它可以使一个人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它的风采,不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尽一切方法去贴进它了解它,只为了给读者还原一下当时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好作者与生活交融的结果。
“淡然”可能最能说明我此刻的心情,也是我读完后的最大感触,这里的“淡然”是说淡然地去生活,世界是如此的平凡,我们也要学会淡然地去追求“平凡”。
《平凡的世界》,一次又一次的翻阅,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人心。读完它,我觉得我应该说些什么,但是无奈口齿笨拙,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此刻内心的激动和无比崇拜之情。所以,就让一切淡然吧,因为我相信,此刻无声胜有声。
路遥,《平凡的世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因为路遥(老乡)而爱上《平凡的世界》,还是因为《平凡的世界》而逐渐熟悉路遥?但是我已不想去深究。爱屋及乌,我想,不管是哪一个,都是值得我一生去珍惜,去品味的。
现在,我是一个纯粹的“路遥迷”,疯狂地阅读着他的作品,听他讲那些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奇闻异事,听他讲那些“农民儿子”的故事。我一次次的被感染,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相同的家庭背景,相同的奋斗经历,共同的努力目标,这些都使我深受震撼,我感觉此刻的自己正在读的是一部自己人生的“奋斗史”,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我想在以后的前进道路中,有孙少平、高加林……这些人的陪伴,我就再也不会孤单。
“平凡,但不平庸的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可能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的涵义。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