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关于文学的表现力
2015-12-22 20:0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42班 刘鑫琦 

 

前几日,读到丹青写的散文《弗哭》,先是诧异,然后是好奇,再然后是就小心翼翼的捧起来读。

这是写他的一位朋友,经历过文革那段时期。一天两人闲聊时,丹青问他文革的时候受过批判没有,那朋友嬉皮笑脸的说当然,接着丹青又问了句,那你哭了没有?他仍旧是那副笑脸的样,眼角儿似弯月,坚定地回了句“没有,绝对没有”。然后两人就陷入了沉默中,之后他说:“只是当时有个同情我的人,走到角落来偷偷和我说,‘弗哭’。就那一下子,我再也忍不住了。”

对,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把该倾诉的故事,苦楚一并释放了出来,这可比一大堆的抱怨,哭天喊地的方式来描写痛苦,显然更加为真切,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由此体会,我忽然想到关于文学和电影的种种表达表现力的方式。正是有如诸位创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这般的叙述模式,从反向才能写出那些或是轰轰烈烈,或是意犹未尽,或是延绵不断的情怀。我喜欢文学,也喜欢电影。所以我将尝试以一种很直接的角度,来写我对于某些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力上的思考和理解。

我的书桌上,始终放着龙应台女士写的《目送》,这本书随我从家乡来到外省上大学,承载着专属于我的象征意义,提醒我不管奔向何处,都不要忘记家人,那个在远方挂念着你的人。

阅读龙应台的文字,能让人感到一种心疼。如“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好一个不必追,道尽人生多少的沧桑流变,无奈与无常,有幸还有个机会能去目送,去祝福,去牵挂。

一代人背负一代人的牵挂,奔向远方,踽踽独行,到了成家立业,短暂的幸福过后又得去承受亲人的离别之苦。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能够想象出或是母亲颤微的伫立在车站目送子女远行的一幕,又或是年迈的老父亲看着自己女儿出嫁的那一幕,又或是孤独坚忍的老人看着子女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幕。会有太多画面随着这种文字的描述,结合每一个人的不同的生活经历,浮现在眼前。这就是这段文字所富含的表现力,以联想出一幅丰富质感的画面的形式,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这种表现力的图景来源于生活的一些细节,或者节选,将人们不知不觉中置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注视这幅画面。又如同观画,又有如重新去体会一次生活的离别场景,将此景中人物不愿说的话,说不出的感情,融入到情景氛围之中里。给予人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来不断丰富自己内心的世界。正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说一说电影,前段时间刚结束的68届嘎纳电影节,余温还在回旋。本着对电影的喜爱,和一份期许,观看了热门的《布拉佩斯大饭店》。

电影通过一层套一层的开始了故事的叙述,以一种趋近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大饭店经理与门童的一场“冒险”之旅。有趣的事,本片大牌云集,作品用以向茨威格和世界的多位导演,在拍摄手法上予以致敬,同时也以二战的背景,纳粹的出现,让本片拥有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更多让人难以捉摸的“秘密之地”。

电影让我最为感受最为深刻的一段,便是接近结尾时,经理跑到酒店某层,面遇“追杀者”,于是开始了一场短促但激烈的还带点诙谐的枪战。枪战这个场面并不特别,特别之处在于:是当第一声枪响后,不断的有房门打开,先是持毛瑟盒子炮,二战时为德国与仆从国使用。然后出来的人就是一个留着性感大胡子的人,如斯大林。然后就是一把左轮手枪,二战时只有英国使用,最后一个就是长得像罗伯特德尼罗的家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像美国人一样,也想来分一杯羹。就在这场看似混乱的枪战里,导演让观众静观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历史战争剧。

有云“历史剧是将过去打磨成一面观照现在的镜子。——罗伯特麦基”。在这面镜子里,你看到的不只是诙谐,和荒谬,当然还有荧幕和历史主流后面,那一群背负着沉痛代价的人。导演通过构造这样一个场景,使用手法和细节,来展现一种生动的行为模式,来赋予一种隐喻效果,引人思考,这便是另一种较为突出的表现力。既生动地不至于让人感到无聊,又能使认真的人印象尤为深刻。当然,这是一种需要拥有非常细心、博识,富有创造力的导演,才能熟练运用的表现力,一旦使用了,就不期望所有人都能明白,当然,换种角度,朦胧美也是艺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文学的魅力,总是让人着迷。。

当谈到运用细节所带来的震撼效果时。我不能不谈一谈芥川龙之介的《手绢》。小说中讲述一位老师,一日会面一位学生的母亲。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平静的闲聊,当问及这位母亲儿子的近况时,竟得知他就在前几日去世了。“我”对于这位母亲的谈话时的平静出乎于惊讶。在喝茶的一次次举杯,与放下中,“我”耐心的听着这位母亲谈及儿子毕业后的情况,就好像去世的事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般。怀着这种好奇,却突然注意到了放在桌下那位母亲手里的攥着的手绢,已经被撕扯的变了形。顿时一股莫名崇高、震撼压在的心上。

这篇文章初读,给我的也是一种近乎恐惧的震撼,当然不只是感情上的,还有的是一种纯粹在表现力的魅力上。关于这种巨大的隐忍,表现在失去儿子的妇人身上时,通常会被描写为哭天喊地的痛苦,可是反向来描写母亲躲藏在桌下撕扯的手绢,着重描绘谈话时表情的平静,来使的情绪表达得的更为猛烈,强撼。

“我”将这种隐忍最终归因为“武士道”精神的传承,不过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正恰当的表现了,“在极度无助的条件下,人是以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坚忍不拔,实际上是无奈的方式生存着。”这一现实状况。不过这种坚忍不拔所表现得隐忍,更能维护人即使是卑微但仍可贵的尊严,还有一种在面对苦难使得态度。就表现而言,而本文所选取的细节,“撕扯”,这种强烈的表现型动词,与妇人的平静情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从而能使这种情感来得更为汹涌,猛烈。借助细节,强化对立面的描写,刻意塑造不易被发觉的反差,能使得在结尾的表现力上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再说一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本推荐于扩大见识的文本。就其纯粹的表现艺术而言,文本更是以整篇文章的方式,为读者塑造一个“新”的世界,其中我们看似荒谬的价值观念,却组成了故事里人们行事的标准准则。

故事围绕主人公对这个世界体制初次萌生的好奇、怀疑、挑战、囚禁、精神虐待、认知转变、价值重塑,重新生活等这样一系列的线索,将主人公又送回到了正常生活的原点。来展现极权社会在某一极端情况下的政治设想。这里不涉及其他政治敏感性话题,就文本本身而言,整个世界的构思规则,与社会面貌就使人印象深刻,再加之主人公的经历,关于思想控制,“新话”与思想的联系等概念被塑造出来。使得文本本身成为一个表现的出口,里面任何一个概念,拿到现在都能有一种延伸意义可供描述。体现的是对现实生活现有价值观念的挑战。这同样也是此表现力最后反映出的效果。

当然,本文的成功之处不仅是创造了人们很少去想到的一种情景和世界,还包括里面的逻辑连续性,和故事整个的连贯性,不仅使人打开了眼界,去幻想一种更加极端的生活情景,也让读者反思当代生活的内涵意蕴。可以说,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文本本身。

总体而言,文学和电影都是艺术这个魔方所展示的一面,不同的创作者借用以往,或者独特的创新的手法,整合素材本身,通过不同的文字使用风格,来熟练的展现具有差异的表现方法。可以有力的给予一种用直接描述难以表现出来的情感力度,也或者是通过这些方法来有效地传递一种力量,一种思想,一种情怀。或许,文学与影视,能如此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魅力,部分就在于此。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二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