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的角度来看,纪实类影片不像商业大片那样卖座,也没有像纪录片那样将细节无限放大。可是总有一些人愿意安静坐定,去看完那些沉重的往事。而围绕卢旺达饭店的故事,是足够让人感到愤怒、悲伤,乃至绝望的,值得让观影人的情绪浸得像晕染的墨迹。
在“IMDb250佳片”的排行榜上,出现了《卢旺达饭店》这样略带有“隐性文艺”的片名,然而海报上却是一片破败凌乱,本就不是一部适合消磨时间的电影,加上这个背后的故事,一种沉重感油然而生。
也曾有一部电影叫《不朽的园丁》,讲述了英国一位外交官的妻子不顾方方面面的阻挠打压,坚持帮扶非洲儿童,最终却惨遭暗杀的故事。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和平年代,让我们知道,尚且和平的非洲已是如此,而1994年的卢旺达——一个中东国度,一夜之间成为地狱。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胡图族对图西族的灭绝性屠杀,绝非暴乱可比,这一屠杀计划居然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和军队的支持,近百万手无寸铁的人民在两个月内无辜被屠杀。
影片再现了当年的噩梦,对卢旺达人民来说,这将是一个永远不愿碰触的创口,就像我们也不忍回首南京大屠杀一样。区别在于,南京面对的是全世界的敌人,而在卢旺达,向自己举起屠刀的是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家人。
米勒·科林斯饭店是当地专门接待世界各国代表及其他重要客人的门面性酒店,入住的人非富即贵,而酒店的客房经理保罗则有机会结交一大批举足轻重的客人。保罗是胡图族人,其妻是图西族。大屠杀开始后,他以一贯的宽厚仁慈接纳了图西族邻居来自己家避难,其后,更是利用客房经理身份之便,动用以前认识的各方人脉,只为保无辜之人性命。
影片中的联合国上校亦是一位古道热肠之人,用尽一切能动用的力量,甚至拼上自己的安危,却无奈局面失控,只能留下一句卢旺达已经被世界遗忘的告诫;福利院的夫人也拼尽全力拯救每一个孩子;摄影记者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却没能让世界聚焦卢旺达……
当一个国家陷入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
保罗曾放弃了出境的机会。“骗”走了家人后,依旧守在饭店,继续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保护更多的难民。全片并没有频繁出现暴力的镜头而是将保罗紧绷的情绪作为掌控节奏的线索,以情感为主线的方式代入感非常之强,心情的紧绷和松缓也暗示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保罗的每一个眼神都反映了世界对待卢旺达的不同态度。希望,失望,绝望,重燃希望……如此反复,似乎没有尽头。到影片接近尾声时,我们似都忘记了早已知道的结局,同片中难民一起陷入绝望,直到最后一刻,希望像一道强光冲开了所有死亡和苦难带来的无助,仿佛硝烟已被柔风吹得四散。
片尾出现了没有任何色彩,单单黑底白字的字幕:据统计,米勒·柯林斯饭店在保罗周旋下保护了1268位难民。
如今保罗一家以及其他难民都被移民至世界各地,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而这一段过往,不会成为精神财富,相反,将会是他们避之不及的永恒的痛,就像另一部影片《朗读者》中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所说:“总有人问我在集中营学到了什么,可我们在集中营不是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