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15-11-30 15:53 水利水电学院工141靳伟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以魏、蜀、吴三国的崛起为基础,以统一中原为主要矛盾,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又一次战火纷飞的年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个时期既有以武艺冠于天下的战将,又有以谋略出神入化的智士。各路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自依从自己的主张,来拯救这个时代。

古语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大乱,百姓受苦之多,不能书也。凭此险势,三国的奠基者们从微名之中奋起,借用形势,巧用智谋,一路开城占地,广播仁德。曹操起势之时,借用大汉朝廷的名义,招募兵士,平剿黄巾军,逐渐变强。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拥有了不可小觑的实力。到后来,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各路诸侯也因此不得不对他产生畏服之心。于是他率领精兵强将,一扫北方,同时整治内政,并伺机南下,准备一统中原。

东吴孙坚也起势于平剿黄巾起义,后来又与十八路诸侯结盟,成为平叛董卓的先锋。他一路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也正因为这样,才拼起了江东政权的基础,可惜智术不足,竟然因为一块玉玺而魂归他处。然而在其之后,又有一对英才之子孙策、孙权。孙氏家族历经三世,终于安稳了江东之地。

刘备,按照祖宗之源,也算是皇族后裔。可惜国运衰败,他的家运也日趋于下。到他这一代,已经与贫民无异,可是他却心怀天下。刘备和他的结拜兄弟一起,历经磨难,又经智虑之士相辅佐,逐渐有了自己的一方之地。再后来,赤壁一战,大败曹操,他顺势挺进,占据了西川,苦心经营,最终称雄于此地。                                             

三国时期,战争犹多,而各路诸侯的智慧也在战争之中体现。当时的人们对于大汉正统的印象深刻非常,要不然,曹操怎么能挟持一个处境困顿的天子而号令诸侯。在中国,特别是古代,做事情都讲究师出有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汉天子虽然那时已经是象征性的,但他的影响仍然非同一般。而曹操正是利用了这一条件。之后,他又在事实上有惠于百姓,使百姓在思想上逐渐依附于他。所以,赤壁之处他虽然战败了,但是他统治的根基依然牢固。高超的智慧莫过于此。

战争,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其中组织动员能力尤为重要。大战将要来临的时候,士卒们都齐心协力,共拒来敌。这没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各路诸侯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这就更加需要组织力量的支持。想想看,假设他们在前线作战,而后方却混乱了起来,那么他们将如何保障前方物资的充裕,将如何保证战争的持续进行。

其次,各路诸侯在外交上也深有联系。在紧急之时,派出善辩之士,前往援军之地,晓明利害关系,或给与益处。虽然救援尚在千里之外,但是效果相当明显,城下的危险因此可以得到解除。借用形势,不用自己损失一毫之毛,却阻击敌人不敢向前。以势逼敌,这在战争之中被视为最上之策。古人说,兵败如山倒,这就是势的最强体现。将这个智慧运用极佳的战役就是那扣人心弦的“空城计”。

在那个战火轰轰的年代里,“忠诚”被视为高贵的品质。自古以来,反复无常者有,始终如一者亦有。而当时的有才之士大都也愿意效忠于赏识自己的英主,哪怕面对死亡。对于忠诚于自己主公的人,即使是不同阵营的生死之敌,也会被对方所敬重。对于那些卖主求荣的小人,没有一个有好的结果。

魏、蜀、吴三家的命运最终却结束于晋,这其中的原因也耐人寻味。司马氏取代曹氏占据北方,这既有曹氏皇族内部的不公明,也因为司马氏早有准备。在将兵之时,司马氏十分注意培养、安置自己的心腹在一些重要的位置,最终等到时机成熟,一举夺取了魏国的实际执政权。等到民心归附,自然就取而代之。晋国居于北方,拥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同时,燕赵之地孕育着的勇壮威猛的虎贲之士也为其所用。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一大优势。

此外,司马氏执政的强硬以及智谋的准确都保证了皇权的稳定。相比较而言,西川蜀汉虽然皇权稳定,但是在人力物力方面已经难以支撑连年的战争。而且后主刘禅信任宦官,以至于朝政偏驰,而且自己还乐于安逸。信任宦官,这可以说是汉家刘姓天下的一大硬伤。因为东汉末年的战乱的原因就是灵帝身边的十常侍弄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用来形容蜀汉,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江东吴国自孙权之后皇权更迭频繁,以至于皇族内部争夺权力,有时却削弱了皇室的权力,这就导致了有些时候臣下的权力超过了君王,导致了政治的不稳定。

再到后来,皇权终于算是稳定了,可是君王却失去了往昔祖辈的英雄气概。对外,大多采取了守势,而对内却施行苛政,浪费民力。终于,在强大的晋军面前,吴王反绑双手,投降了晋国。吴国就此灭亡。

蜀、吴的灭亡与人才之间的联系也是相当紧密的,在晋国进行统一大业的过程之中,蜀、吴难得有御敌的大将,或是谋略深算之士。不似之前,英才涌现,而晋国的人才却依旧突出。所以在晋国的打击之下,蜀、吴两国只能不断防御,趋于被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东汉末年的战乱,是多年来形势积聚的结果,是积攒已久的社会矛盾爆发的结果。而割据对峙的三个国家,则是代表着不同统治方法的集团,对于他们之间的战争,历史是不会眷顾任何人的,它只会做出选择,让适应新的状态的代表发展、壮大下去,直到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