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对于之前的灾难电影,《2012》算是一种提升,也算是一种总结。再次观看《2012》后颇有些感触,在此小议。
《后天》中父子互助,《世界大战》中父女同逃,从普通百姓的视角阐述灾难,通常能得到观众的共鸣,无名小卒约翰逊.库萨克是个销量不高的作家,而他从不写迎合社会的文字,他有自己的理想,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写自己的心。与妻子的离婚也没能阻止他的笔尖。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而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科学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写科幻小说是约翰的理想,是约翰满足眼前物质和精神需求,并对未来不懈追求的动力,坚持理想不动摇的态度也支撑住了他得以存活。
在意识到灾难来临的那一刻,约翰就作出了自己的决定:我一定要带着家人活下去。这是他的信念。其实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识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当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当浪潮汹涌、风驰电掣;楼宇顷刻间化为纸屑,地表游离形如浮冰。大难难遏,生死已定,普通众生已注定无法再生存的时候,约翰坚定起自己的信念,像他多年不放弃写科幻小说的理想一样,他要用尽全力,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守护信念,争取生的机会。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一个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坦途与成功,必定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正如《2012》中,在追逐生存的道路上充满重重阻隔。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又让我想到了感动中国的那群人,张平宜,朱光亚,刘金国,杨光,杨善洲,陈玉蓉,朱邦月......哪一个没有经受过常人无法体味的痛苦?而又有哪一个选择了放弃?这是他们不灭的信念,他们明白人不仅活着,还要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
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2012》中美国总统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他决定拒乘方舟与民同死;各国元首及高管奉行极端个人主义,竭力逃生各安天命,牺牲平民以求人类持续;富人主张享乐主义,竟带着自己的三条狗一同上船。而约翰库萨克扮演的普通平民无私无畏,坚强乐观,成熟稳重,带领家人争取生的机会,多次化险为夷。而在方舟因故障无法行进之时,在好不容易挽回的生命面前,在与自己爱的人一起活下去的机会面前,他宁愿放弃生命,也要拯救全人类,他愿意放弃一个“小我”而成就一个“大我”。
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此时,人生的意义得以升华。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约翰冒死去处理故障,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全社会,全人类的延续,而他自己也从服务社会中得到满足,在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中得到满足,他实现了社会价值。
人与人生环境的和谐是灾难片不变的主题。富人大亨自私自利,但终为救子死在方舟之下;西藏喇嘛镇定自若;美国总统追寻亡妻;各国政要良心发现开门放行;罗马教皇为天神一同祈祷......家国已然不再,人类的情感却将人性升华,得以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推进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自然是值得敬畏的,人类生存的星球不过是沧海一粟。科学证明,我们侥幸还不会这么快与地球一同湮灭,但人与自然的纠结从来没有停止过。《独立日》中,美国人同心协力击落了外星飞船;《后天》中,极端气象最后不战而退;《2012》中,末世浩劫将地球文明悉数陷入海底,而人类只是“逃命与逃离”。人类能战胜极端气象吗?人类在温室效应中还能生存吗?人类究竟如何看待自然,这是一种思考角度的转变。“98抗洪救灾”“512地震”“08年南方雪灾”“09台湾洪水”“六十年罕见大暴雪”......在经历了诸多的现实灾难后,我们理当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只是战胜与臣服,敬畏与和谐共存才是长久不变的。
逝者已逝,生者继续前进。在浩瀚的海面上,生命的方舟打开了封闭已久的门,亿万人之中的幸运儿启窗瞭望,海面平静而温柔,阳光明媚而温暖。光明的结局承载着未来人类文明的希望,生命的光辉也再次做了光明的总结。一切的不美已悉数沉入海底,人类的生活已经重新开始。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