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读《中国文脉》有感
2015-11-30 15:42 水利水电学院给141刘玉媛 

 

文化是生命繁衍生息的产物。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它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却对其了解的少之又少。想要对这五千多年来积攒的文化有所了解与领会,就必须要恶补了。《中国文脉》恰巧可以作为良师来指导我。

书名中文脉这一词,是值得推敲的。起初,我不能辨别文化文脉的不同,虽然余秋雨先生开篇就提到文脉,并解释了许多,可是我觉得那些阐述是有点抽象的,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刚开始接触这种科学与自然类文学的人。但也正是这种神秘抽象,让我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余秋雨先生先按照朝代顺序由秦谈起,从屈原到司马迁,从曹操到王羲之陶渊明,从郦道元到李白杜甫,从苏东坡到关汉卿,从曹雪芹又到鲁迅各朝各代的代表性人物,余先生一一谈过,而且独到只眼,与往常听到史学家的评论有所不同,他的见解让我兴喜,新鲜,赞同。

譬如,作者在中国文脉的那一章节对四大名著的独特见解,让我醍醐灌顶。《红楼梦》是部当之无愧的名著,让它与其他三部并列,确实是不当的。余先生将《西游记》列为第二,我是十分认同的。其内容虽有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情节过于重复繁琐。而不算最差的《水浒传》,作者则评价它虽然文字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却始终有头无尾尾。最后把《三国演义》排在末尾的原因也是充分的,其书作者罗贯中凭着自己陈旧的正统观念划分人物正邪。我觉得体现这一点最明显的地方便是是作者丑化了曹操,美化了诸葛亮。所以我只能说这部小说过于政治脸谱化了。

余先生的文采,我本想用孟诗韩笔来形容,但是在余先生心里这肯定不是最高的赞美。读过《中国文脉》的人就知道余先生的各种名人排序,他给予最高肯定的文学大师是屈原,司马迁而并非孟郊韩愈。

余先生花费大量笔墨来写屈原,并翻译了《离骚》。分析屈原的心理独白,并用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话来总结屈原,一位集今天和明天于一身,真正的伟大诗人。然而,屈原并不是作者的着重点,司马迁才是。余先生用荒唐的时间比例在北大讲述他,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而且每次绝对不是一笔带过,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史学家认为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文字记载了历史,而文学家余秋雨先生则认为,司马迁是用历史印证了文字。可见,史学家与文学家是大有不同的。

就说对神话传说的看法,这二者就是大相径庭的。正是因为神话传说夸张的想象力与不科学有悖于史学家探求真相的工作性质,以至于神话传说常被史学家鄙视。而文学家追求的就是这份自由,无限的遐想,所以认为这些神奇的文字是超越历史的,其直接反映的就是人类的信仰,并且像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都是饱含诗意的。文学家与史学家的想法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冲突,因为我们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与所需的视角。

读《中国文脉》的目的也绝对不是仅仅如此的。若想与作者有精神上的会晤,就要有些不同的看法,然后通过文字传递和思考,最终达成的观点或一致或不一致,才算得上交流。

在评价李清照的事情上,我与余先生起先是不同的。有人传言,李清照丈夫的朋友在看到她寄给丈夫的家书后,觉得除那句人比黄花瘦是不错的之外,其余文字也就平平而已。出于我本就不喜欢李清照以憔悴为风格的文字,所以立马就认可了那个朋友评价。而余先生则说,他还未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出可以与她比肩的,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我的不喜欢不代表她的文字没价值,反而认真品评,她的文字还是有韵味的,只是个人喜好,蒙蔽了我。

我现在仍有疑惑的还有一人,那就是陶渊明。我对陶被评为真隐士持怀疑态度。他回归田园到底是真性情还是无奈之举,我是不能看透的。余先生认为陶是真性情,也许是因为他们是同等高度的文学巨人,有那种心灵上的默契,无关年代。而我没有那样深的造诣,导致我看得朦胧,只能会其意,不能领其源。

读书的好处不是仅限于解决问题达到目的,而是在于那些意外之喜。余先生在书中把名人的年龄时不时的关联一下,米开朗琪罗小王明阳三岁,墨子小苏格拉底一岁,庄子小亚里士多德十五岁等等一系列数字关系,让我深刻了解作为文化人物的余秋雨先生,我是望尘莫及的。他把他所明晰的文化串联的如此紧密,让人心生敬畏。

从余先生写到曹操,阮籍,嵇康三人关系时,我突然有些明白文脉的含义。文脉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是历史精简出来的筋骨,无需刻意,这股潜流便会流淌,不用担心它暂时的消失会是绝迹,因为它是时间与人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时间与人都是无穷的,所以这股潜流也将是无穷的。但是我们想要这股潜流更有活力与价值,那就必须重视文化,实现文化复兴。

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过我所能提及的。作者在书中分析儒家道家,孔孟老墨,炎黄文化,大地小人等等,倘若我逐个列举,也只能是用浅薄的文字复述。阅读这本书已经四遍了,但我依旧觉得自己也只能像阅读高数大物书一样,仅是一个理论建立的过程,自己反复揣摩也很难创新。若让我给思维里刷新一个对文化独到的见解,我还是远远不能达到的。

《中国文脉》是一本好的教科书,一本让我们了解中国文脉的教科书。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读后感,更是一篇推荐文,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去了解中国文脉。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