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深刻地体会到与一部作品心意相通,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和满足,也大概领悟到路遥先生在后记中写下“希望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相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在一个具有“农民血统的儿子”笔下,在一部创作历时近十年、涵盖百万字的长篇著作中,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伤感,竟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辛酸。它让我懂得:世间没有平凡的人生,只有平凡的人。是平凡的生活造就了伟大的人。
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大多是在我的家乡拍摄完成,因此,带着对家乡特有的感情和对原著的钟爱,我在第一时间观看了它。最初,我是比较排斥的,一是因为原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总觉得阅读时心里自然形成的人物是不可取代的,演员们演绎的和心里自然形成的角色是有比较大的落差的。二是剧中演员的陕北方言讲的着实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当我不再纠结这些主观因素,全身心再次投入人物角色中,我发现我是真的开始接受,开始喜欢这部同名电视剧了。我想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剧中人物的高贵品质,在无数次被生活抛弃后,他们依然不放弃追逐梦想。那种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态度引发了我情感上的共鸣。
就像路遥先生讲的“生活的大轮在铿锵地前行,时间却在无声中流逝”。无论是折磨人的苦难,还是艰辛的处境,它总会成为过去,人生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只是坚守信念,努力向上的过程是孤独而又痛苦的。
孙少安,这是一个让我倍感熟悉的人物,他和我的父辈们一样,依靠时代的进步,政策的变化来保证生活,用自己的劳碌和血汗来支撑一个家族的存亡,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幸,真正展现了立身农村,依然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弄,坚韧顽强的农民形象。因此我对这个人物的感触较多。即使肩上有着千斤重担,痛苦过、绝望过、也抱怨过,但从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经历过创业的失败和屈辱,但心底里那份对家人的爱和骨子里的责任感让他无数次重新鼓起勇气。生活的艰辛让奋斗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发芽,对他来说活着就要奋斗,而奋斗的目标不为别的,只为吃的饱、穿的暖,在人前活的有尊严。在他眼里,幸福不是奢华富裕,灯红酒绿,而是坚持不懈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目标在别人看来是那么地平凡。
有人说孙少安的人生是不幸的,无论是生活这条无垠大路,还是感情这条羊肠小路,他都走的倍加坎坷,极其艰难。而我却不以为然,虽然他13岁就已经辍学,挑起苦难生活的大梁,虽然生活的负荷让他幼小的肩膀难以承受,但是他的力量,可以减轻父亲的重担,可以让年幼的弟弟妹妹上学,可以给风雨飘摇的家带来希望和阳光,也算是他心灵上的满足。正所谓“实现目标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收获成功的刹那一定是幸福的”。后来,弟弟妹妹都学有所成,他的牺牲和付出终是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我想这确实是付出后收获的另一种幸福和满足。
孙少安的深爱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却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生活的窘迫和本分的自知之明让他不得不放弃心爱的人,可是,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他沉湎于痛苦和不幸。即使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挣扎。放弃深爱的田润叶后,孙少安不停息的劳作仿佛则是一种“身体累了,心便不累”的无奈之举;扑倒在去原西县城的路上,是他对田润叶的爱的信念的崩塌,是想爱却没有勇气争取,想爱却不得不自卑的矛盾处境的最终归结。直到最后他踏上去山西的相亲之路,我似乎明白那是一种绝望之后的歇斯底里的痛苦。当然如果他对人生像这份感情一样坍塌下去,那么我觉得他不仅是不幸的,也是可悲的。然而绝望后的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把对田润叶深深的爱埋葬在心底,迎着所有的不幸,毅然地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那时候我明白,真正的爱情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个人的幸福可以有多种表现,往往最平凡的就是最幸福的。即使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以最终相互安于所归结局,但各自获得了一个深爱自己的人,和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我觉得那样的结果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美满。因此,孙少安他是幸福的。
与孙少安不同的是,弟弟孙少平从书中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有不同于常人的眼界和追求。他是一个怀揣梦想,渴望到外面世界闯荡的知识分子。他具有一种在黑夜里寻找曙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勇气和魄力。他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表,代表着千千万万像他一样有高远眼界、不愿屈服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有理想的人。但他也深知自身条件和内心追求之间的鸿沟,于是彷徨和矛盾无数次地充斥着他的内心,年轻的心也只能局限于此。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碰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田晓霞,田晓霞的积极、乐观与不畏艰险,激励着孙少平一步步靠近内心最初的梦想。也因为她的激励,孙少平不再徘徊在去与留的边缘。
然而,我曾一度,孙少平又多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为什么他要选择“暗无天日”的矿工生涯,甘心于一种艰苦却又无前途的生活。后来,我渐渐懂得,他是用劳动来磨练自己的精神力量,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胜利,他想证明人格的尊严不需要物质的成功来体现。对于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他来说,追求精神上的富裕是他对不公平命运做出反抗的唯一选择。在心底里,孙少平让我折服。
像田晓霞日记里写的那样:“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为我的“掏炭的丈夫”感到骄傲。”确实,田晓霞是孙少平的梦之所在,是他灵魂的寄托所在。因此即使孙少平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也不再感觉到孤独,他深切地明白,有一个志趣相同的人愿意和自己同甘共苦,一切屈辱、迷惘、磨难,就都只是暂时的,他骄傲地将这些称作“苦难的学说”。
可是一路走来,孙少平似乎都在承受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苦难。当一切重新燃起新的生机时,突来的噩耗让他不知所措——那个给他黑暗世界里带来阳光的爱人;那个给他温暖和鼓励的爱人;那个给他酣畅而深情的梦的爱人,他还没有跟她好好告别,就香消玉殒了……
田晓霞的牺牲,让我认识到生活的残酷所在,不过,不管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打击,我们依然得昂起头来将生活继续!孙少平也只能重新背起那装有对离去爱人的哀思和沉重梦想的行囊,回到那个别人无法理解的“黑暗世界”。我将这理解为他对命运的又一次反抗,确实,命运可以让他出生于家徒四壁的环境,命运可以夺走他心爱的女人,命运可以让他的身体刻满道道疤痕,但命运无法剥夺他选择的自由,无法阻挡他走尊严的活下去。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虽让人惋惜,但仍有他们的幸福所在。因为对于两个追求灵魂自由的青年,接受爱情败给命运总比接受爱情败给世俗要幸福的多。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都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风能吹走一篇报纸,却不能吹走一只蝴蝶”,他们就像蝴蝶一样不屈服,不退缩。
作品中触动我的地方太多,发人深省的地方亦有太多。我不由得想起,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孙少安和孙少平;敢爱敢恨,可怜可敬的田润叶;任劳任怨,伶俐贤惠的贺秀莲;开朗活泼,敢于冲破世俗的田晓霞;正直善良,满腔热血的田润生;不辞劳苦,敬业爱民的田福军……他们都是最平凡人,可他们在卑微里的坚强却演奏了催人奋进的凯歌,我想人的一生最大的优点应该是在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后,依然演绎不平凡的人生吧,正所谓“人生的伟大不在于掌握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路遥先生透过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向我们展示了平凡世界里的一群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和悲壮的人生。即便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与伤感,但他们依然如此地坚强,如此地有血有肉地活着。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人生:那是一种笑时酣畅淋漓,哭时倾尽泪水的生活;那是一种打动日趋麻木的心灵的感动;那是一种即使沧海成桑田,也不变的坚持与执着;那也是一种“火把已然下垂,火焰向上燃烧”轰轰烈烈的平凡人生。
合上书本,平凡世界里的生活依然在继续,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像书中所说“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生活这辆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痛苦依然在时时发生,有时确实来不及抱怨什么,生活给我们的余地只是用无尽的泪水祭奠永不归复的青春,我们唯有迎着黎明的曙光不停息追求的脚步,才不至于留下一个悔恨的人生。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