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片名可以看出影片讲的是两类人的故事,“失”代表失去孩子的父母,“孤”代表失去父母的孩子。看完整个故事,才发现“失”不仅是一种失去的状态,更是因为孩子的失去让父母、整个家庭迷失,从此生活不再完整;“孤”也不是作为一个熟悉环境里不知来源的陌生人,更是因为失去了根基,仿佛跟过去都没了联系。
故事很平淡,没有撕心裂肺、涕泗横流,却充满震撼。骑着摩托车在小道上疾驰的孤寂身影,见人就从破烂的包里拿出寻子启事,只淡淡的说句,帮忙留心一下,这个已经在路上奔波了十几年的父亲早已知晓情绪的发泄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在路上还存有希望。
从网友处获知有个孩子跟自己丢失的儿子很像,他立马赶过去,小孩唯一知道的就是伤疤,却不是左脚,雷泽宽失望的坐船回去又不甘心,返回想带孩子去做亲子鉴定,他恳请:也是是我记错了,是右脚,就让我带孩子做个亲子鉴定吧。
时间过去太久,有关孩子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孩子成长的变化也让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也许擦肩而过也不相识,而他只有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他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但在路上他安心,他想让自己的孩子知道:他的父亲在找他。他也怕回家,怕看到他一人回来,家人失望的眼神。雷泽宽对曾帅说:“因为她的大意孩子被拐,我的母亲这十几年来活的小心翼翼,我的妻子也活的小心翼翼,怕万一坚持不下去,她们不是在活着,是在受罪。”孩子的离去会让整个家庭陷入悲情的黑洞,就像那位失去孩子而自杀的妈妈,坚持并不代表痛苦尚可承受,而是唯有坚持才能找到希望化解痛苦。
曾帅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不敢说出来,迫切的想长大,长大就能找到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真正是谁。对于他,还有一个迫切的问题:他是个“黑人”,只有找到亲生父母证明自己被拐,才能拥有一张身份证,生活才有可以期盼的未来。
他感动于雷泽宽的坚持,作为一个被拐孩子,他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这样找他。雷泽宽陪着他寻亲,寻找他记忆里有竹林的铁索桥和有着长辫子的妈妈,两人也有过争吵,但心思毕竟是相通的,正是由于雷泽宽的坚持与鼓励,曾帅才选择了继续寻找。从曾帅口中发掘到更多信息以后,雷泽宽第一时间上网更新信息,感谢互联网的发达和网友的热心,很快便得到了回应。在送曾帅回家,看他成为毛雪松的时候,我相信雷泽宽比他还欣慰,但也有一丝羡慕吧,为什么别人都能团聚,而他还要前路未知的继续奔波?
路上遇到佛家子弟,他说出自己的困惑,大师回答: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大师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将聚散化为缘分,这不是雷泽宽想要的答案,但他认同大师“你不找他,缘散”的说法,所以他又上路了。
影片是根据“郭刚堂寻子事件”改编,现实中同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007年2月14日,肖超华5岁的儿子肖晓松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响水河丢失。肖超华关了大亚湾的店铺,骑着摩托车,开始找孩子。他现在是北京“寻子之家”志愿者,肖超华的寻子车是白色面包车,外面贴满孩子的照片,一个月零一周,寻子车去了三十多个城市,照片,宣传,肖超华已经在找更多的孩子。被问起自己孩子的情况,他有些黯然:我希望,养我孩子的父母,看到我们的信息,可以告诉我小孩在哪里。我只要看他过得好不好,如果过得好我把孩子给你养也可以。我只要知道他活在这个世上。
据了解,关于我国儿童拐卖的权威完整数据缺乏,官方的说法是每年一万人左右,但是有第三方机构的估计则有7万人之多。公安部在搭建全国性的失踪人口信息系统,但数据并未公开。被拐卖的小孩,主要流出地为云南、广西、河南,主要流入地为福建、广东、山东、河南。被拐卖的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拐卖男童的目的,一般是以非法领养为目的。拐卖女童则是以性剥削目的为主。被解救的儿童仅有不到十分之一能够回到父母身边。中国每年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20万人左右,找回的约占0.1%。而被卖小孩,其中一半是父母或亲戚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