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指尖扫过一本本书脊,怀着务必要“抱得美人归”的心态,决心一定要找几本好书回去认真拜读。
最先吸引我的,便是这本书的书名——《设计与死》。设计与死亡,恰巧是我目前最为困惑的两个问题,这或许也是我和作者的一种缘分吧。紧接着,我的目光又扫到了作者,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黑川雅之。随后我便翻阅了相关资料查找关于作者的信息,可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黑川雅之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同时他也是日本建筑协会会员、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席。我们之前所上的专业课中老师也多次提到过他以及他所设计的作品。了解到这里,我不禁对作者肃然起敬,恨不得立马翻开书的扉页,与作者在灵魂最深处促膝长谈。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我屏声息气地读完了这本书。反复斟酌过,熟读深思过,沉吟不语过。我觉得我必须以一种什么形式来纪念这本书,以及读完了这本书以后的我。
(一)学习和创作的关系可想象为“呼吸”
作者在这一节中有一个关于学习与创作的比喻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停顿了一下。他说道,学习与创作的关系就像是呼吸,学习是呼气,创作是吸气,如果只吸不呼,人就会窒息,只有呼出气才能吸进去。
不过在我看来,学习与创作更像是一场旅行。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旅行的途中,你沉醉于那里的风土人情,但旅行结束后,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一切就好像是梦一场,不过你要坚信那些事情都确确实实地发生过,那些风景都真真切切地为你绽放过。对于学习来说,这就是在厚积而薄发。创作就像是旅行结束后你留下的一张张留影,以及你在旅行后将万千的思绪凝聚成几行几段的一篇游记。
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你要相信。
(二)人生寻美之旅
我时常会想,我在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在这一节将其称之为“感动“,即一种心灵上的悸动。他说道,感动就是指生命中充满喜怒哀乐时的感受。这种感觉应当与对美的感受是相同的。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才愿意为此活下去。
我觉得自己恍然大悟。
我贪心地希望我的人生,也是一段寻美之旅。当这段旅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能无憾地对自己说——我看够了这人世间所有的美,我也想成为它永恒的美。
(三)在“深不见底的不安感”
“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夹缝中活下去
作者有一个在我看来极为有趣并且可爱的观点,他认为小孩子的出生对家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对新生儿本身却是一件极为痛苦和残忍事情。因为在母亲的子宫中,所处环境的温度和自己的体温相同,浮在羊水中不必吃饭,不必呼吸,活得安逸且自在。然而一旦从美好的母体中被“赶”出来,就意味着必要开始面对身边危机四伏的环境,从而生活在那种极度不安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夹缝之中。
关于衰老和死亡,作者说与渐渐衰老、慢慢死去相比他更喜欢活到底然后突然熄灭的那种死法。
很惊悚。但也很精彩。
(四)渐渐地,我明白了死亡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说实话,我还没有十足的底气说我看透了死亡。因为一旦提及到死亡,我们都不够冷静,无论是亲人的离世,亦或是伟人的逝世,都夹杂着我们太多的主观情感,促使我们无法进行冷静的思考。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像是一只一直躲在层层迷雾当中的未知个体,总有一天你也会与他面对面,但那就意味着你将与这个世界背道而驰。
但在读这一节的时候,我静静地听作者为我讲述他眼里的死亡。抛下一切主观情感和客观观念,就像是坐在一片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单单听风从耳边划过的声音,什么都不想。
作者说其实死亡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像我们服了麻醉药一样,只是失去了意识而已。所以,人死了是没有痛苦的。只不过是活着的人失去了那个人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亡,应该是别人的事情吧。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笑了起来。我觉得作者就像是一位狡猾的猎人,一点一点地将他的读者往他事先设好的陷阱里套,步步为营。
但也总算是让我对于死亡的大致轮廓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我却始终没办法说我真正能有多么了解。
纵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我相信自己对于死亡的意义的清楚认知,终究会实现的。
(五)创造作品就是要留住“痕迹”
作者的几位挚友都是在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但他们都相继不在人世了,作者反问道:“难道他们真的已经不再属于这个世界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他们当初苦思冥想设计出来的一个又一个鳞次栉比的作品。而所谓的“创作作品”,归根结底就是逐步剖析这个物品存在的深层含义,将其中渗透出来的“痕迹”留住。
我想,如果将来我有幸能像作者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在死后,还有许多朋友和我所留下的那些“痕迹”一起生活着,这也算是一种“小确幸”吧。
这本书,确是读完了。
我觉得自己仿佛去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我在那里旁若无人地静静阅读、深深思考,我感叹于文字惊人的力量,竟能使这样一本言约旨远的书对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想起毕淑敏在《阅读是一种孤独》中写道的:“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与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找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地把读者柔软的思维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对于这段话,我此时深有同感。读一本好书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会让你的心灵受到锤击,会让你感慨万千。读一本好书会让你重生。
这本书,确是读完了。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
但我已不是我。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