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由知名长篇小说改编,冯绍峰、窦骁主演,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狼图腾》成了影迷们关注的焦点。电影上映之后,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许多的媒体和影评人都对《狼图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更有人说,《狼图腾》能获得明年的奥斯卡大奖。《狼图腾》真的那么好看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作为一部动物电影,《狼图腾》以知青陈阵的视角讲述了蒙古草原上人与狼关系的变迁,无论是场面调度还是电影配乐都是精工细作,能切实让人体会到制作者诚意的影片。
片名叫《狼图腾》,狼自然是绝对的主角,而作为对手戏的人物角色则主要分为三组。一组是以毕利格老人、嘎斯麦为代表的传统蒙古人,他们崇拜自然神腾格里,视自己为渺小的草原物种之一,从生到死,他们都怀着对自然旨意的敬畏之心;一组是以陈阵、杨克为代表的汉族知青,他们原本是对生命失去了敬重的人,而来到草原之后,壮阔的自然风光与原本的文学情怀结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由此陈阵成为了继承毕力格老人信仰的下一代;第三组则是让人无奈而愤怒的包顺贵这类人,他们从东边迁移而来,骨子里是一种自傲与得意,相信人定胜天而不顾自然地理条件。他们将草场变为田地,将枪口对准狼群。
剧作的主题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意识形态、历史背景全都被弱化,编剧通过养狼和捕狼两条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而矛盾则围绕着狼在这三组人物之间展开,陈阵越是爱狼,牧民越是捕狼,矛盾越是强烈。
这是一部比之小说原著更有高度的电影,电影版《狼图腾》拨乱反正了原著不切实际的虚构和彻底舍弃了那荒诞无知的谬论,取而代之的是以蒙古牧民长者毕利格的言谈,道出了人类对自然须有的敬畏和守恒,电影所聚焦的文革时期面对经济的困难,并不了解维系自然守恒重要的激进革命干部对对草原毫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固有的草原生态圈被打破,方才导致了狼对人畜袭扰与复仇的自食恶果,对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立意才是电影改编后贯穿始终的核心论点,而“狼图腾”这个在真实蒙古牧区本就是被虚构的文化现象在电影开篇中也仅是一笔带过,人,动物,自然三者和谐共生的夙愿方是电影所寄予怀瑾握瑜的正能量。
在导演雅克.阿诺的镜头中,狼干净、野性、孤高而且聪明到让人害怕。作为异乡人的陈阵来到草原后经过了一次和狼的对峙爱上了狼,于是毕力格老人带着他去观察狼围捕黄羊,在这个过程中,狼潜藏等待时机的眼神、鼻息配合着詹姆斯的配乐,在辽阔草原之上营构出了平静表面上危机四伏的紧张感。作为曾执导经典动物剧情电影《熊的故事》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他在电影中真正将狼变成了一群出色的演员,狼群合围猎物的机智勇猛,面对被人类步步紧逼绝地复仇的人马大战,最终受人类剿杀灭亡的桀骜不驯,其对狼与狼性多角度立体性淋漓尽致的呈现,令那原仅能留存文字的人狼传奇,在光影映画间有以近乎真实的体验。
影片名为《狼图腾》,对于图腾一般人了解都甚少,尤其是狼图腾,或许图腾对于许多人来说,第一反应是原著民的一种信仰,是刻在板子上的一种奇特符号,那么,狼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他们的习性和精神又是什么?狼和牧民又以怎样的方式相处?这些在影片中都能找到答案。
狼,作为一个部落的图腾是一个部落内心中的对自然最原始的敬畏,影片也是从对外界的敬畏开始,来讲诉一个关于敬畏,关于恐惧的故事,也是关于一个人,一个部落成长的故事。人生必然要面对三个阶段: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而影片中也是从对外界大自然的敬畏转移到对于自己内心的敬畏,来揭示这一成长的历程的。这就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同样是动物占了大部分的另一部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它一样都是说了一个“怕”的事情。
一开始是对外在世界的害怕,这让我们生存下来,让我们探索自然规律,让我们去适应这个世界,也正因为“怕”才会激励着我们去探索世界,对世界怀有一分敬意,一份敬畏就让我们有分寸有尺度,就像影片中:人们和狼前几年相处融洽,不是因为狼和人们相熟相亲,而是两个物种间都怀有一份敬畏,他们都是生的,不熟。就像姜文电影里谈论的“熟”的问题:“熟了就要跑”,一旦熟了就油了,就腻了,就没有意思了,就好像说距离产生美一样,当一种东西对你来说失去了神秘感之后,他对你也就丧失了吸引力。在小舟上鼓励着Pi生存下去的不是水和食物,而是内心深处对老虎的恐惧与敬畏,和对宗教的无限探索。
宗教为什么那么神秘?“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为了让你保留最原始的一份敬畏,就是让你参不透,让你去相信,也只有当你将这份敬畏转移到自己身上时,你才会去相信,你才能找到这份真实。我们或许应该庆幸,自己生而为人,拥有思考和敬畏这般的感知能力和生活,而不像一般的动物那样,只有本能和生存。即使是与陈阵朝夕相处的小狼,还有与Pi患难与共的老虎,也是如此,当它们义无返顾的冲向草原和丛林,我们就能清楚地感知到,动物是只有本能的,只有人摆脱不了七情六欲。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怀有一份敬畏去生活,对每一件事情都怀有一份敬畏,与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我想这就是成长告诉我们的。人与心的交流中,我们不禁听到某些真诚的呼唤:远一点,再远一点。当我们与自然陌生时,便有了对自然的敬畏;当我们与一些人生疏时,便有了对生灵的敬畏;当我们与自己内心的距离拉远时,便有了对自己的敬畏。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