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部名为《希区柯克》的电影在美国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希区柯克拍摄《精神病患者》的一些故事,而就《精神病患者》这一部电影来说,在镜头的运用上希区柯克是很下功夫的。而运动镜头,景别的运用也使得这部电影较于其他靠声音吃饭的恐怖电影有了质得不同。
镜头的长短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著名的“犹豫”桥段中,展现的镜头一直是跟拍或摇长镜头,没有分镜的原因是此时的心理状态主要就是一个“犹豫”,在这种情绪没变的情况下,段落镜头将情绪一刻不断地展现出来,把心理状态烘托得很足。而这些段落镜头之间的切换也是十分讲究的,即每次切换都只切换到信封,这种在段落镜头中突然切换的高反差把“犹豫全部关于这个信封里的钱”的信息传达得十分精准。亦是这种切换,使得信封的每次出现都被突出强调,与剧作上次看信封的设置融合起来。
特殊的拍摄手法给观众以不舒服的感觉。恐怖片之所以恐怖,就是因为它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一些特殊的拍摄技巧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偷窥”的拍摄手法便是这部电影的亮点。比如影片一开始,一个摇、推的长镜头,在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同时,也施展了它偷窥的能力。镜头缓缓拉近一扇窗户,窗内是一对正在亲热的男女。这样的拍摄手法,既展开了故事的开端,也满足了观众们窥探的猎奇心理。而女主人公在小旅馆中那一个桥段,偷窥的镜头更为赤裸。旅店小老板拿下挂在墙上的画,伸过头去,窥探隔壁的女主人公。这时运用主观镜头,就好比是观众自己在偷窥女主人公更衣一样。电影其实是一门偷窥的艺术,窥探其他人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希区柯克正是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运用偷窥来满足观众们看片的欲望。
景别的多层次变化,也使得本片在画面的构图上有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画面的景别、构图是用来传达信息的,而本片在“犹豫”桥段中变展现出了景别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在该段中,核心的信息即是犹豫,所以整个段落的情绪会有一个“引发犹豫—犹豫—决定”的曲线,与此相搭配的是创作者们设计的景别由松(大景别)到紧(小景别)再到松(大景别)的景别设计,这一景别设计完全根据情绪曲线来走,把情绪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且导演为信封设计的景别几乎都是小景别,这种设计使信封作为“犹豫”重点通过视觉处理放入了整体的节奏中,于整个情绪合为一体。而在“浴室杀人”这一段中,有特写、俯拍这一类的特殊拍摄手法,令“杀人”的过程更加恐怖、渗人。
电影绝大部分使用镜头来说话的,希区柯克大胆的运用镜头、景别来演绎一场耐人寻味的“人格分裂”的故事。无论是镜头的运动还是景别的构图,都令影片恐怖十足。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