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秦人不自爱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故事开始于1942年的一场旱灾,土地干裂,泼上一瓢水都会“呲”地一声,灾民纷纷离开家乡逃荒而去,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对于整个电影点题就是这些与除第一条历史并列的事件,属于世界性的大事件。影片中类似的冯式幽默贯穿全片,然而这些幽默在这部悲情片中,就像油锅中的水滴一样,引起爆沸。
这部电影是我在今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看的。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感到有种莫名的沉重感。《一九四二》,这个让我永远也忘不了的年份。
对于这场罕见的旱灾,我是从小就听说过的,我奶奶老家是河南人,虽然奶奶已经去世快十年了,但她的话语和身影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特别是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仿佛感觉到奶奶就是她们其中的一员。那里有千千万万和奶奶一样的人,相同的是她们都在备受饥饿和痛苦的煎熬,不同的是奶奶走过来了,而她们没有。所以,我一点也不怀疑历史的真实性和影片的纪实性。奶奶在世时常常跟我讲要珍惜每一口饭,哪怕是锅里煮过面条的面汤、一颗枯萎的菠菜……
这部影片震撼我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的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人性真相时的悲哀。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不作为,消息传输渠道封锁导致河南的这次旱灾死亡300万人。并且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飞机的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因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家的锅里……
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这样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的事情。在经历了一场饿殍遍野的大饥荒和一次惨绝人寰的大逃荒之后,张国立扮演的“老东家”决定不再往前走了,所有的亲人、朋友死的死、逃的逃,活着本身都变成了一件因孤独而意义待考的事,那就回家吧,死,也死在家里。于是,老东家逆着逃荒的人流走去,并收留了一个在路边痛哭的小女孩。许多年后,这位小女孩的后代中出现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
从结局来看,《一九四二》无疑是一出冰冷彻骨的悲剧,三千万逃荒的灾民,一路流亡而去,因战争、疾病、寒冷和饥饿渐次凋敝,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得救,对于活下来的灾民来说,体面、尊严甚至民族大义都变得空前犹疑,在这场生存大战中,没有赢家,只有苦熬过来的幸存者。总的来看,《一九四二》基本客观的还原了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对于灾民的罔顾——就算有李培基的殚精竭虑,但大的政治环境腐坏了,个把清官根本无法扭转局面。
其中星星这个人物给我的震撼很深。财主的女儿,长的很漂亮而且受过教育,起初“躲灾”时还怀抱一只黑亮的小猫十分宠爱,说要和同学们保卫学校 。和我们一般的年纪,有着少女的矜持、骄傲、倔强。她的变身始于她嫂子产后。财主的儿媳产后极度虚弱,按气息奄奄的老医生的话说就是,给她点吃的就行了。星星让杀了猫炖汤,木然的走到锅炉前,掏出怀中的书本,一页页撕了烧火。少女所有粉红色的梦想已然在盛着猫汤、漆黑的锅底下灰飞烟灭。而后有人贩子来挑年轻姑娘,星星对张国立说,爹,我都饿了好几天了,给我一条生路吧。遂被卖到烟花之地,与家人死生不复相见了。
由一个任人服侍的财主小姐,变成一个服侍别人的风尘女子。星星在饥饿和炮火中迷失,神经变得迟钝。这场饥荒中,姑娘的内心变成了汉子,而汉子早已不如牲口值钱了。尽管活着是如此卑微痛苦,仍未有人选择死亡,死亡总是容易,活着才是难题。
假如回到1942,假若我们也是流亡路上的一份子,面对生死,面对饥饿,人性的美丑才真正得以体现。那时的我们将如何去选择,将怎样去做。我想每个人都不愿去面对或者根本不会去想。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这该是顶住了多大的压力,冯导演确实做得很好,整个电影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无可挑剔,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力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演技,电影将这些表演的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似乎《一九四二》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借助这部影片让现在的我们来反思历史、反思人性。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没有答案。要对任何事物下一个斩钉截铁的判断,总是艰难。人性中的恶,平日里难以发现,但威力难估,且与善是双生一体。就如同在影片最后,张国立万念俱灰,身边的人全部成灰,自己也准备走向死亡时,发现路边在母亲尸体旁哭泣的陌生小女孩。他让小女孩叫声爷爷,从今往后算是有了照应。两颗乱世中漂泊的心,两颗被世界以痛吻之的心,最后的变身还是包容和接纳。
温故一九四二而知新,1942的饥荒或许不会再发生,但生存的压力一直存在。存在的物质远少于欲望的深度,在争夺时,人类还一定要那么残暴的变身吗?
最后借用南都周刊的影评:历史是复杂的,当大饥荒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变得轻飘飘时,记述这段历史的《一九四二》反而厚重了起来,食指在诗中写道:“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当我们这些“未来人们的眼睛”注视着大银幕上的《一九四二》时,我们的睫毛正在拨开历史风尘,我们的瞳孔正在看透岁月篇章——对经历了那场大灾难的同胞来说,这是一场迟到但必须的告慰。
本文获第八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