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美好的年代。
《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让光阴的故事重新流过八十年代人的指尖,让岁月的沉淀走进九十年代人尚在校园等待的心。我们会发现那个年代的人是如此可爱,借了全村人的钱像是范进中举般来到燕大的成东青,“红旗不倒”的思想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海归精英后代孟晓骏,一身新潮的服装和张嘴即来的英语极具时代的代入感;更有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产生的类似嬉皮士的王阳,一头秀飘逸的长发让人发笑这难道是飘柔的广告植入么?
毫无疑问,这是专为中国90后私人定制的一部电影,90后不会带着挑衅般的眼光去审视电影,喜欢就不会吝啬自己赞赏,感到励志就会摩拳擦掌,没有影评人的矫揉造作,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肆意评判,有着青春资本的90后就是那么可爱,不是么?
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的元素和主线,友情,爱情,梦想,事业,改变,尊严等等这些主副标题杂糅在各个场景之中。电影的一开始就用八十年代的摇滚音乐搭上电影昏暗的色调,沐浴着改革浪潮的大学生用青春的方式改变着原有时代的固执,从未体味过那个年代的我们,就如此简单的被带感了,哦,这就是那个年代啊。
大学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孟晓骏,忙于各种舞会且勾搭上美国女记者的王阳,和保持里外如一土鳖的成东青成了大学死党三人组。在没有去过美国却数落着美国种种不公平待遇的老师课堂上,公开质疑老师的孟晓骏和王阳,被那个年代依然信奉“师长贵乎”的“保守派”拳打脚踢,而被孟晓骏,王阳嘲笑大学里是“装孙子”的成东青主动承担了断后的任务,信奉着“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学生党的他们,自然成了共苦的兄弟。而我们在为这种死党关系嘿嘿一笑的时候,似乎都忘了穿着深色中山装,一脸皱纹的教师的那句“too young,too naive”。
俞敏洪在东南大学的演讲说过“大学的感情生活是一场风花雪月的真诚爱情”,经历过感情的男生才能成长为男人,电影的一条暗线也恰恰证明了这点。保守的成东青因为苏梅开始了当家教赚钱的日子,更是因为苏梅的一句分手吧,成东青开始了人生的转变;在美国女记者回国后,王阳的八十年代结束了,影片中满地的碎发,化作飞灰的情诗,王阳撕心裂肺的呼喊,伴随轻柔的配乐声,还是扣动了深处的某个心弦;许下诺言不再归国的孟晓骏,因为良琴的一句“我们来美国到底是来干什么?”这句质问,击溃了自己最后的伪装和天真,狼狈回国。对于任何青春来说,爱情往往会成为他们决定生命主旋律的最大“功臣”。
下海是那个时代最富特色的主旋律,被大学开除的成东青和王阳,被迫搞起了英语出国补习班,并在孟晓骏归国之时已然风生水起,正如王阳在KFC吃着鸡腿时候说的那句,“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的满足时代的需求”,成东青或许只会土鳖般的呵呵傻笑而不置可否,而如今KFC在中国的井喷式增长,却是证明了新梦想在留学美国的成功,也是跟上了时代的飓风。
普通人的成功往往励志,从概率上说任何人都有了成功的可能,新梦想成功的过程就像按下了快进键,爆发式的增长让美国人都感到吃惊,有着精神导师般的孟晓骏的建议,无能校长成东青的跟风执行,有着美语思维教学王阳的技术竞争力,新梦想有着太多成功的原因,但正如孟晓骏在大学时候用了改变形容那个时代一样,从青年走向中年的兄弟三人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孟晓骏有了演讲恐惧症,变得严肃和寡言,王阳依然潇洒的背后却在寻找最普通的感情依靠,成东青也从那个农村土鳖成了中国最大教育产业的留学教父。改变,到底是他们改变了世界,还是生活改变了他们。因为上市问题的争论,中国式合伙人似乎又走上了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老路,三个已经步入中年的合伙人在婚礼上选择了分道扬镳,而王阳的那句“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的玩笑话却是让人唏嘘不已。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美国人永远无法理解中国的英雄是可以下跪的,美国人有时候就是那么天真。美国人起诉了新梦想,而造成的后果显然不是那么天真。新梦想面临的剽窃压力,使得这艘游轮到了快要搁浅的地步。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王阳和孟晓骏伸出了援手。而此时的孟晓骏终于说出了两次前来美国时梦想的陷落,美国从来不是一个公平的战场,他们真的是too young,too naive。孟晓骏强烈要求推动上市的原因自此解开,兄弟三人的心结也至此解除,奋斗,矛盾,退股,和解最后回归,这确是最贴切描述中国合伙人轨迹的一条暗线,或许这才是所谓的中国合伙人。
励志电影总有最后的高潮,听完孟晓骏故事的成东青,嘴角带着一丝轻佻,略显玩味的说了一句:“让我们去攻陷美国”,随后的新梦想的强势上市,为孟晓骏在哥伦比亚大学捐赠实验室,这些纯粹为了哥们出气却又很接地气的行为也让观影者不自觉的浮想起心中的某个场景,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豪情不减,嬉笑当年。
塞·厄尔曼说过,青春并不是指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我们阻挡不了时光的飞逝,但至少我们的心可以借用青春的翅膀,乘着时代的风飞翔。
因为我们也在最美好的年代。
本文获第七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