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做一个跟随者
——由三篇古文所引发的思考
2015-04-22 16:37 机仪学院仪104 班 罗晨光 

为什么要去拜读古人留下的文章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章呢?或许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想寻找“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另一个原因是想从历史的经验中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寻找我们当下及以后要走的路。古人留下的文章千千万万,但是那些被后人代代相传,且推崇备至的文章为数不多,这些文章大多辞藻华丽,构局精巧,然而最最重要的是它里面沉淀着古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古人看待生活的视角。

我分享的这三篇文章分别是《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赤壁赋》。

《兰亭集序》记载了一次祓禊活动(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这次活动场面宏大“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活动所在的环境异常优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气氛非常之好“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作者在最快乐的时候却笔锋一转,继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悲叹。

《圣经》传道书中记载,“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还有“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面对宴乐,面对舒适我们浑浑噩噩的去过,沉溺于其中,谁又去考虑生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呢,唯独面对死亡,面对遭丧时我们才会真正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度过我们有限的一生,或许这就是《兰亭集序》带给我们的思考。

《滕王阁序》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一气呵成。滕王阁占尽地利“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而且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采星驰。宴会排场“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宴会占尽天时“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周围环境极具美感意境,犹如一幅山水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里的文客雅士,作诗,赋乐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灵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

 欢乐逝去,悲哀袭来。作者想到自己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作者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

同为弱冠之年的我可有过像王勃那样的志向,置身沙场,对四面仇敌大喝,“犯我河山者,虽远必诛”。是否想过在自己有了一点名气,成就之时放弃一切,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赤壁赋》记载的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的所见所感。苏轼是一个浪漫的人,很有想象力,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苏轼与朋友饮酒赋诗,快乐极了。

此时一个同行者吹起了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容色突变,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友人答,一代“伟人”不管多么威风也将逝去,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苏轼思索了片刻,用水与月的比喻道出,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们能够共同享用。

人生苦短,奔波劳碌,我们是否真真停留过去感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藏。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赤壁赋》,三篇文章从古流传至今,也必将流传于后世。我所认为的天才是,他们有着独特的视角,能够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而且正真的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毫无疑问,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就属于这样的天才,我自认为不是这样的人,但是我愿意跟随他们的视角,去发现,去思考。

      本文获第七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活动二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