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一个历史的拾荒者
——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
2014-04-15 14:52 理学院制药121班 罗敏娟 

 

中华文化最令人自豪之处莫过于上下五千年的无间断传承,当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化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只剩下神秘的传说和令人扼腕的遗址时,中华文明依旧保持它的记忆。

 

说起中华历史,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我们大多数人的历史印象更多的是来自古装剧和武侠小说,当越来越多的宫廷剧上演,越来越多的戏说历史步入人们视野,当越来越多的人着眼于宫廷秘史后宫争斗的热闹时,我们不得不退出这个圈子,去看一看真实而全面的历史。

 

《问学余秋雨》记录的是余秋雨以课堂探讨的方式,与他的北大学生寻找中华文化的记忆,从中华文明的童年时代殷商甲骨文、青铜器,诸子百家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到屈原、司马迁,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名士三曹、阮籍、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再到佛教在中华的起源与发展,盛唐的气象,唐诗的最高发言人李白杜甫,因崇高文化人格被与特地推出的颜真卿,晚唐的李煜,宋代的苏轼、李清照、司马光、王安石、陆游等,元代的成吉思汗、元杂剧、《富士山居图》,直到明清的文化专制、哲学发展、白话文小说、西方文明的传入等。以点带面,把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和时间的坐标中,横向纵向比较。

 

正如他所说:我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国际其他文化,有一种总体的透视,而不要局限在一点上,挽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认为是全部的文化了。他对历史文化的解读是从总体出发,不会因为历史记述对某个人的偏见而忽略他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把各家各派的言论综合起来考虑探讨,让历史不再停留在纸面,变得饱满起来,让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观念,不再只停留在小时候教科书上单一的评价与总结上,能够全面客观的去面对一切。

 

早先曾读过他的旅行笔记《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与《问学余秋雨》一样,听他讲中国历史,没有丝毫的枯燥繁杂,仿佛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中,每一段历史都是生动的故事,他从来不需在书中做大量的注释,所有的史例信手拈来。是他给了历史生命,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全都复活了,成了有血有泪的健康的生命,读之,只剩下对余的佩服和对自己少的可怜的历史知识的惭愧。

 

也曾读过他的《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前者是作者辞去各种职务后,暂隐山庙写下大量与历史有关的文章;后者则是以史实和自己大半辈子的亲身经历论述了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问题,行文流畅自然,一阵见血,痛快淋漓。

 

他的书总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充实饱满,不是一遍就可以全部理解透的,文字中散发出的沧桑和沉重,让我佩服。他记住了太多的历史事实,读过了太多的历史典籍,书中学生提到的每个故事每句引言,他都能给出更详细的史料支持与更大范围的有关事例,仿佛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他走过很多地方,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旅行,更是为了考察历史,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力行。

 

我们需要他这样对文化执着,单纯喜爱的知识分子。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