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短片电影节佳作《CARGO》是一部时长仅有七分钟的丧尸短片,讲述了被僵尸妻子咬伤的丈夫如何保护自己背上的婴儿的故事。
影片的环境设置在丛林中,一辆车上丈夫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的妻子变成僵尸正张牙舞爪地向他撕咬过来,灰白的眼睛露出杀气,凌乱的头发张扬着疯狂。好在安全带的束缚限制了她的活动,这才让他能够逃出车子。可是当他返回车里救孩子的时候,虽然制服了僵尸妻子,但手臂还是不幸被咬到了。站在车前,看着怀中还那么弱小的孩子,他明白自己马上也要变成僵尸了,便决定在意识仍然清醒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去。
在这一护送过程中,父亲的机智着实令人钦佩。主要体现在他冷静地分析了处境又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他知道将会逐渐丧失意识自己也许根本坚持不到把孩子护送到的时候,于是,他成功的在意识清晰时便为丧失理智沦为残兽的自己设计了一条护送之路。他在地图上划出了目的地,背起孩子全力奔跑,巧妙地避开僵尸,收集路边的新鲜的肉块并用袋子装好系在腰间……他也知道孩子的气味会吸引变成僵尸的他的攻击,于是在痛苦难忍思维崩溃之际把那拐杖——木棍压在书包背带下,又将兜着在沿路捡拾的尸块的袋子系在木棍的前端。这样,不仅可以吸引他对气味的注意力,以免将身后的孩子吃掉,又可以利用僵尸对血肉的追逐本性,诱使他一直向前走,笔直地通到救援队的所在。
除此之外,在这场逃亡中也时不时透漏出父亲对孩子无法自禁的温情。途中,孩子曾不停地哭闹,父亲也没有忘记找些东西逗他开心。途径一个庭院时,父亲拿起桌上的圣诞帽逗他开心,但好像并没有奏效,后来又吹起了一个气球,这才安抚了孩子。于是,在荒原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拄着木棍的男人背着自己金发蓝瞳的可爱婴孩,蹒跚着缓慢前行,大风压低了哀草,猛烈得扯着气球。似乎此刻孩子生命之脆弱就像那气球在风中的无助,只要再稍力一牵,便会扯断这条父亲用对孩子的爱幻化而成的线。
当我看完这部短小的影片,体会它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父亲在儿子身上留下的只言片语还是救援队员抱起孩子噙泪回望的眼神,都是一次次对心灵的冲击。而当我将这部影片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时,她们觉得由于部分场景比较骇人所以并不觉得那么感动。我觉得,要不是在这样一个极端的背景苛刻的条件,又怎么能够将那些习惯于隐匿在平凡生活中的爱激发出来?那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那些早已熔铸于我们性格的完善之中,那些从未言表却又真实存在的爱与关怀终于在这样绝望的场景刺激下毫无掩饰地激荡出来,如此纯粹,如此真诚。
无论意识是否存在,我对你的爱从未离开;无论生命是否衰败,我对你的爱从未离开。
影片的最后,已经变成僵尸的父亲被击毙,但他终于完成了对孩子的最后的护送。肩负木棍挑着尸块的奇怪造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检查了一番后就离去了,而一个女孩在转身时却忽然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发现了婴儿以及父亲留在婴儿身上的字句“MY NAME IS ROSIE”,一切困惑迎刃而解。最后女孩抱着婴儿坐在草地上,脸上泪水还没有干,眼神中有震撼更有感动,而在她身后不远处,人们开始埋葬这位伟大的父亲,这和先前人们的直接离开形成对比,或许导演也正是借助于这个细节表达出对这位父亲的崇高敬意,更歌颂了这最后的护送中所凝聚的父亲对孩子横跨意识存否超越生命长度的爱。
电影里这一场完美的护送,不禁也让我想到从孩提时代开始父亲对我的护送。幼儿园的阿姨从父亲怀中接过我时,我觉得父亲不要我了便拼命地挣脱,嚎啕着趔趄地追着父亲跑回了家。小学门口,我从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跳下,塞了满嘴的面包还没咽下,含糊不清地说要迟到啦,爸爸再见。初中懒床来不及去学校闹着父亲给老师打电话请假,结果还是被提溜出家门。高考考场的烈日下,白发愈发明显了的父亲拍拍我的肩膀宽慰道考不上没关系,爸爸还能养你。
在我们的人生中父母或许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们把我们带领到这个世界,并把我们护送到每一个成长阶段。然而每一次与我们挥手作别,距离都会远一点,再远一点。这是因为我们越走越快了,而他们却越来越慢了。相比小时候那样地离不开他们,长大后的我们却似乎很少腾出时间陪伴他们。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袋子,用来装我们一路上觉得重要的东西,但是它的容量是有限的。那么当学业、爱情、社交、娱乐,等等,那么多的东西被塞进袋子之后,我们又不得不从袋子里取出些什么呢?会是亲情么?
这恰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的那样,“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本文获第六届读书观影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