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影片根据音乐剧版《悲惨世界》改编,几乎都以歌剧的形式表现,感情深入,触动心灵,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我承认这部影片打动了我。很喜欢这种感觉,看了两次,这种歌剧带给我震撼的感觉。
故事的主线围绕获释罪犯冉阿让为了自身得到救赎而展开一系列拯救行动,而这些小插曲却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冉阿让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刑五年,由于服役期间不断越狱和拯救狱友,最终判服苦役十九年。在遇到以德报怨的米里哀主教之前,他的生活是平静的,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思想和生活。之后他便开始了不断的反抗与拯救,他用他的爱感染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芳汀还是珂赛特,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拯救。他是伟大的人,他一生中给别人的爱远远多于自己得到的,看到别人痛苦他也会心痛,他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人,可是他是孤独的。他的一生几乎都不被人理解,在临死之际终于被世人理解。这是光明的开始,也是悲剧的结束。
“有人说雨果的小说中好人太完美,坏人又不太坏,完美的好人是他的希望,又好又坏的人表现了他的怜悯和更深的希望。
“在人像狼一样生活的世界上,做个善良的人有什么意义?一些人想发财,另一些人就得自卫”,在18世纪的法国,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生活安逸,遵守法律的富人,另一种是为了生存违反法律的穷人。警察对此状况采取了两种政策,对富人采取保护政策,对穷人采取抵制政策。
富人挥霍钱财,赌博嫖娼,甚至吸毒;而穷人们居无定所,没有饭吃,只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判服刑五年。这是多么可笑的一种差异啊!富人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保护他们的权益,维护着他们的富有。穷人违反法律是因为法律已经威胁到他们生存。军人和妓女成了脱贫致富,生存下去的两个重要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养活自己填饱肚子。成为军人是为了成为富人,使自己不被欺负,也让自己有权去欺负穷人。而成为妓女是为了自己能够生活下去,比如芳汀,原本是贵族工厂中的女杂工,纯洁美丽,而主人对她图怀不轨,她反抗了,最终被赶出工厂,失去工作后没有生活来源,被迫轮为妓女,经过挣扎和痛苦后很快离开了人世,是什么让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去?是什么让她的生活如此落魄?又是什么让她痛苦如此?是吃人的制度,是社会的黑暗,是人性的冷漠,说到底就是畸形的法西斯制度。
试想一下,芳汀没有反抗,她或许会活下来,或许也没有那么悲惨的故事,可我们是希望她会反抗的不是吗?从这点来说我们也是残忍的。可是那些高高在上愚昧的当权者永远不会知道穷苦人如果拥有了思想会多么可怕,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统治是完美无缺的。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小孩犯法可以被原谅,王公贵族犯法可以被原谅,而犯人犯法就得死。这个世界不仅悲惨至极,还荒唐至极。于是人们开始反抗,起义失败,再次起义,最后被镇压。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正义无论如何挣扎都很难战胜邪恶,这也许才是悲惨世界吧。但我们必须相信,任何事物悲惨到极致就会是光明。就像沙威所说那样:“我代表法律,法律不能被嘲笑。难道要我怀疑多年来坚定的自己?“而他认为冉阿让放过自己同样是要他的命,于是他选择自杀,这是不是意味着光明即将到来呢?或者说是正义战胜邪恶?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也不全是绝望,还会有一些温情的。比如米里哀主教为了拯救冉阿让撒了一个谎,从此冉阿让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改变。再比如冉阿让义无反顾的去照顾芳汀的孩子柯赛特,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有冉阿让为了珂赛特的幸福冒险去救马吕斯。甚至爱波宁也是让人感动的,为了心爱的人甘愿牺牲自己。冉阿让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拯救和反抗之中,拯救别人,也在救赎自己。反抗邪恶,反抗畸形的法律。影片从头至尾都存在着一种信仰,每个人都有。
就像电影最后的旁白:他安息了,冉阿让幸福地死去,因为他真正地活过。他把他的精力、他的爱、他的美德献给一个人,把这个人从悲惨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当这个人走进了生活的时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来临一样。
人间困苦都尝遍,终得见希望。漫漫长夜已落幕,也将升起太阳。
本文获第六届读书观影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