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蝙蝠侠》系列和《X战警》系列的电影爱好者对克里斯蒂安·贝尔和休·杰克曼一定不会陌生。这部由两人共同参与的电影里并没有让人震撼的动作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与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扑朔迷离的剧情、复杂多维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几乎成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影片的重要特征。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在屏幕上消失后,我还不能从故事中脱离出来。
故事讲述了两个同门的天才魔术师之间的恩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全貌在唯美的电影画面下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其中夹杂着人性的善良与丑陋,让我感慨万千。简单说,魔术就是欺骗,而欺骗的威力到底有多大,我想每个人都应该体会得到。片名《致命魔术》翻译得很好,两人的竞争其实就是互相欺骗互相迷惑,直至最后两败俱伤。
故事的起因是罗伯特的妻子被波登失手杀死,罗伯特开始报复,波登不断反击。罗伯特最初只是为了给妻子报仇,可是到最后,我已经完全感觉不到这点,显而易见的只是他因为嫉妒在为自己复仇。罗伯特让自己的女友去做间谍,盗取他的秘密。罗伯特完全沉浸在复仇的疯狂中,以至于最后迷失了自己。他找到的一个和自己长相一模一样的人,从此名利双收,风头完全压过波登。可这个替身却喧宾夺主,同时波登也发现了他的秘密,最后罗伯特落了个断腿的结局。
其实我们也经常这样。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我们总是为了某种利益打开自己的另一面,久而久之另外的自己强大,淹没了本身的我们,导致最后悲惨的结局。欲望一旦释放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不仅不能,甚至还会被欲望吞噬。可悲的是罗伯特仍然执迷不悟,几次拜访特斯拉并资助他为自己发明机器道具。特斯拉留下了机器,但是忠告罗伯特要毁掉机器。可是罗伯特已经完全被欲望控制,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杀死自己。当罗伯特第一次举枪杀死另外的自己时,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是原来的自己,我无法从影片中得知。他的生活已经完全走火入魔,他自己也分不清到底自己是谁,到底谁是自己。这是不是谋杀,或者说是自杀?我不能给他一个定义。
在欲望面前做出选择却是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是被欲望吞噬还是克制自己回归正常。在成长的过程中,欲望层层叠叠,在本真与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十分必要的,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做任何妥协。
罗伯特不断地杀死自己,在舞台上风光无限,但可悲的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自己时哪个自己,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他也只能雇一些瞎子来为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什么也看不见。我不由得想到那些在自己所谓的事业不择手段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其实也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也只能和一些没有了双眼和思考能力的机器人在一起工作。不择手段的人往往都是自掘坟墓,身败名裂。所以,罗伯特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死或者不死,已经没有意义了,或许真正的他已经死了,死或许对他也是一种解脱。
波登是一个人,也是两个人,与罗伯特相比,波登最大的优势是他是真实的两个人。如果一个人在欲望中都敢于杀死真实的自己,那么他已经离毁灭不远了。波登的牺牲也是残酷的,永远的伪装,切掉手指,只不过没有罗伯特的牺牲恐怖,他们兄弟两个就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电影中有几个段落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一是那个中国的老魔术师,为了表演,他必须伪装一辈子,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伟大神奇的魔术背后其实就是伟大的甚至是残酷的欺骗。我们的双眼看到的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才是决定性的。我们需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没有看到的地方。
还有一个就是小男孩说小鸟死了的画面,看起来让人多么的心痛。我们明明知道真相,却在呼号呐喊,可是总是有人一脸严肃的向我们说着谎言,最最可悲的是我们无能为力。
整部影片色调昏暗,几乎没有阳光明媚的镜头,给人一种暗无天日的感觉。导演似乎是在暗示人性的贪婪与丑陋。因为无论是罗伯特还是波登,我们都不会把他们归结到好人的队伍,我们甚至不能说他们谁好谁坏,谁赢谁输。能在多个自我的较量中保持平衡,或许就是一种胜利。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展现的魔术很“丑陋”,而建立在生物竞争、抛弃人性般的钩心斗角的决斗中,更是让我觉得欲望的恐怖——丑陋的魔术师,丑陋的另一面……
本文获第六届读书观影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