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难忘的深蓝—观《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有感
2013-10-29 14:52 土木学院土木123班 霍峰磊 

 

当海风吹过/你已经走远/记忆里/那是一个秋天/当明月升起/你已经走远/银光里/留下一片深蓝/泪水从每一张脸上洒落/心里的疼要一百年。

 

这首充满悲情而又不失豪壮的歌曲在我的耳边回响。这种悲情和豪壮,渐渐触动了我心底最软的那根弦,随着悲壮的旋律,我渐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感动。莫名的悲伤与惆怅,萦绕在我心间,久久不能释怀……

 

影片开头,在旁白解说下,我们来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居室里,里面陈设着各种珍贵的古董,有战舰模型,老式望远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那是中国第一批去英国留学的孩子,后来成了北洋海军的第一批舰长。我曾经听到过他们的一些故事,也曾被这些故事所震撼和感动。大学毕业后的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沿着他们的足迹走一走,那是一种穿越一百五十年的记忆,那是一幅逝去一百五十年的画面……”

 

1867年,紫禁城。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其间回荡。在列强屡屡从海上入侵,中国海防空虚的背景下,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同治帝,建议开设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西洋科学,培养海军人才。皇上圣谕,照办。于是,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一批幼童便成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正式学员,开始了他们的强国之路。

 

1876年,日本开始大力扩建海军,李鸿章上书年幼的光绪帝,建议在船政学堂中选拔优秀学子去英美法德等国留学。慈禧太后御批,依议。

 

中国的小木船旁边,洋人的蒸汽船响着刺耳的汽笛声,在这里,刘步蟾等人告别邓世昌,他将这张照片亲手递到邓世昌手上。“给你留个纪念吧!”

 

在一队中国人背着重物艰难行走的背景下,刘步蟾等人登上了船头。邓世昌看着照片,又深情地望着这帮同学,若有所思。他将照片翻过来,只见照片背后赫然写着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他们眺望着祖国的万顷波涛,饱含热泪地跪在甲板上。蒸汽船渐渐驶离我国领海。南迁的海鸥在蓝天和大海之间飞驰着。此时,他们和它们正处于同样的境遇中,是否会有同样的情感呢?

 

1884年,应李鸿章之请求,清政府从德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两艘最大的铁甲舰“定远”和“镇远”,由刘步蟾等英国留学生转运回国,中国终于有了洋人用来打开中国国门的铁甲舰。

 

在苍茫的大海上,两艘战舰如两只巨大的白鲸横空出世,雄壮的汽笛声、滚滚如柱的乌烟,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指挥台上,各位舰长谈笑风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是什么让他们离家时饱含热泪,又是什么让他们回国时无比喜悦和自豪呢?直到那一刻,我找到了答案。

 

十年之后,黄海海战,局势对北洋舰队越来越不利。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正沉着地指挥着战斗,可炮弹已尽。

 

此时,大副向他紧急汇报:“经远遭舰队围攻,正在下沉,定远起火,镇远正在靠近掩护!”邓世昌愤怒地喊道:“打了三个小时,敌舰一艘未沉,日本全仗着吉野,击沉它,我北洋舰队即可获胜。现在只剩下鱼雷了,只有冲上去!”大副连忙劝说:“我舰已中弹四百余处,距离过近,敌炮命中率将大大提高。”邓世昌并不理会,郑重地摘下官帽,大吼道:“挂冲锋旗!”

 

一面冲锋旗迅速升起,致远单舰向吉野冲来。东乡平八郎害怕被撞击,命令全舰集中炮火,拦住致远。炮弹蜂拥而至,厄运如影随形。致远舰遭到严重炮击,冲锋旗被打落。此时,邓世昌亲自冲上前去,一手拽紧绳子,拉起冲锋旗,对士兵们喊出最后一句话:“弟兄们,我们从军卫国,今至一死,也要撞沉吉野!”“尊大人命!”每张黝黑的脸上都透露出不畏死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在火海中,在硝烟中,在溅起的数丈巨浪中,邓世昌一手拽紧绳索,一手掌握航向,脸上写满了愤怒,任长发和披风在海风中飞扬,任敌人的炮火愈发强烈,屹立不倒。“致远”号多处起火,在巨浪中艰难地行进着,直到被“松岛”和“吉野”两艘巨舰击沉。

 

他并非不知道冲上去非但不能撞沉吉野,反而会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但他做了,做的很彻底,他就是要吸引敌人炮火的注意力,就是要誓与敌舰同沉,就是要以死来警醒国人!他真正的给我们诠释了勇者的含义,他,就是一个大无畏的勇者!与此同时,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壮烈殉国,他们都把自己的忠诚和勇敢,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这几个场景都激起了我心底里一种微妙的情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这种对故土的情感,我说不出,但每当离开这片热土时,我总会潸然泪下,最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珍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星一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花一鸟,总让我难以忘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这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大可用来形容这种情感。故乡给人以莫名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大家一起来建设它,一起来为它造福。直到风烛残年之时,还希望自己能长眠于自己曾经奋斗过、生活过的地方。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正是这种力量,鼓舞着刘步蟾去西洋求学,奋然无悔;鼓舞着邓世昌慷慨赴死,为国捐躯;同样鼓舞着更多的华夏儿女面对外来侵略者时,甘愿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所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所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所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894年,北洋海军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之后,元气大伤,退回威海卫军港。而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占领了大清海岸线上多个炮台,北洋舰队在海上战舰和陆上炮台的夹击下,陷入绝境。

 

硝烟弥漫的大海上,满目疮痍的定远舰停泊在萧条的港口里,失去了往日的无限风光。右臂受伤的丁汝昌在刘步蟾和杨用霖的陪同下漫着踉跄的脚步,失望地看着这一切。 

 

“丁大人,日本人送来一封给您的信!”“念!”

 

“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致丁提督汝昌阁下,另有坪井航三、东乡平八郎大佐……如率舰队投降,我等确保阁下游乐于日本,等将来贵国振兴之后,再返报祖国,自古以投降成大事者甚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短暂的沉默中,三个人的脸上都显示出凝重而又无奈的表情,不住地叹气。丁汝昌慢条斯理地把信拿过来,撕成碎片。

 

一个月后,刘步蟾在定远舰上服毒自尽,并无奈地炸毁了定远号。不久,北洋水师丁汝昌亦服毒自尽。

 

镇远号上,炮弹已尽。“杨大人,您现在可是北洋海军中职位最高的长官了,这去日本送投降书的事,非您莫属。”“你们去投降,让我担事是吧!邓世昌不是走了吗?林永升不是走了吗?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咱们这帮老同学,同去!同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完在惊恐的军官面前,望着满是硝烟的天空,饮弹自尽。何其壮哉!

 

从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两个字——道义。诚然,在此时,投降可以保住性命,并且有机会重振祖国,而一旦死去,就什么可能都没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的事例深深地说明了这一点。古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要人们放弃一时的道义,保全性命,日后再图大业,否则的话,最终只能走向失败。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到现实社会,都是如此。

 

张无忌武功再高,终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郭靖再侠义,襄阳城还是失守;乔峰侠肝义胆,最后却命断悬崖。韦小宝告诉我们,放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尊严,方成大业。放下道义,便得永生。

 

可在历史上,偏偏有那么一些人坚守道义,“不识时务”,执意要慷慨赴死。远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者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把道义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我佩服这样的人。当灾难来临之时,有的人选择了死,有的人选择了活,活下来的人继续奋斗,死了的人激励着活下。

 

弥漫的硝烟散去,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俘虏了大部分船只,只留下“康济”舰押运北洋海军官兵的尸体和俘虏回到中国。

 

“敬礼!”日本全体官兵对他们的敌人敬礼。伊东佑亨和东乡平八郎望着驶离舰队的“康济”舰,展开了一段有深意的对话。

 

“面对这些老同学,你在想什么?”“我在想,假如他们打进我们弹药库的那颗炮弹不是臭弹的话,现在我们的位置也许是倒过来的。“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也会被重写。”“我一直不明白,中国在广东福建还有十几艘军舰,为什么一直没有参战?如果他们团结起来的话……”“这正是中国人的特点,将来如果他们有团结起来的一天,我们将会面对一个真正的巨人。”

 

跟日本联合舰队作战的,并不是中国联合舰队,而是北洋舰队一支。而南洋、福建、广东舰队均坐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84年的马尾海战,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亦是如此。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均以舰队作为自己党争的资本,明争暗斗,因此诞生了甲午之败的悲剧。

 

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国人的劣根“窝里斗”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愈演愈烈,因此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灭亡的惨剧。亡于诸侯混战的汉朝,亡于朋党之争的唐朝,亡于阉党与东林党之争的明朝,都无法跳出历史的周期律。但可贵的是,1937年,当日军全面侵华时,聪明的中国人暂时放下了内部的仇恨,枪口一致对外,最终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日本人认为中国经济文化很落后,内部又斗争不断,军阀混战,土匪恶霸横行,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也与日俱增,从哪个方面来说,占领中国都是轻而易举的。但他们错了,错得很离谱,当他们真正闯进来之时,忽然惊奇地发现,经济文化落后可以用民族精神来填充,军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土匪恶霸、地主可以和农民联手抗日,最后他们只得在丢下一批尸体之后落荒而逃。

 

但可悲的是,当自己的土地被别人随意蹂躏时,当自己的理想被别人破坏时,当过像狗一样的生活都成为一种奢望时,我不知道,反抗还需要什么理由。因此,不要等到洪水肆虐时才知筑堤,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时才知治疗,不要等到国破家亡时才知团结!

 

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性中有“窝里斗”的一面,但在民族危亡时刻,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团结的一面。爱国、道义和团结,中国人正是拥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才使五千年文明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五千万两(史载两亿三千万两)。

 

颐和园,石头船边。大雪纷飞落地,悄无声息,满目凄凉,光绪帝呆呆的望着这座曾花了能卖二十艘军舰之巨资打造的石头船,满脸悲伤和无奈。

 

花巨资打造的颐和园在大雪的遮盖下黯然失色,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美丽与祥和,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沉寂,这似乎在控诉着慈禧太后享乐误国的罪行。修颐和园的代价不止是能买二十艘军舰的巨资,而要再加上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两亿五千万两白银,战死的三万官兵,以及在旅顺被屠杀的两万大清的子民!

 

历史不能忘记,政治的腐败必然带来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在一片大海上,主人公坐在船上,望着这张老照片,祖国的万顷波涛澎湃着,归来的海鸥在海上悬浮地飞驰着,像一百四十五年前刘步蟾等同学拜别祖国远赴西洋时一样。他想起了往事,最后将这张照片抛入他们深爱着的大海中。照片被海水淹没,消失在这万顷波涛之中。在这里,它遇到了曾经被击沉的巨舰。经历了百年的浸泡,长满珊瑚的巨舰,现在成了鱼群们的乐园。照片沉入海底,儿时的回忆似乎一幕幕重现……

 

海鸥拍打着翅膀,欢快地叫着,迎接对面驶来的中国新式战舰。战斗机在空中翱翔,在国旗的背景下熠熠生辉。这里,就是中国的领土——黄岩岛!

 

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

 

任长发飞扬/滚滚烽烟/追寻你/我要扬起风帆/随浪花飘去/波涛万里/难忘的/还是那片深蓝

 

他们,最后终于长眠于他们深爱着的祖国的大海——难忘的深蓝。

 

                        本文获第六届读书观影征文活动三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