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文学之书。很难想象一本平实的回忆录也能写得如此高潮迭起。由纯真求学时光,至偏居南美的绝望时刻;由风流少年在思想上的砥砺激荡,到最终伤别欧陆徒叹奈何的感伤;笔之所及,无不令人荡气回肠。茨威格“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难得的是,放眼于一部自传之外,这本书更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亦或是茨威格生平经历的一种延伸——他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并在战争中焦急地离去。怀着绝望的心情去回忆,茨威格用他敏锐的触角摸索到了一个欧洲人哀伤的心迹。然而一个人的历史就算悲怆,比起整个世界的绝望,又会流露出几倍的忧伤呢。
这本书的开篇是如此美丽:科技进步、文化昌盛、秩序井然,“谁也不会相信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起来已不可能。我们陶醉在和平保守的音乐之都,在剧院、博物馆、大学,在飘着音乐和花香的林荫道……生活是那么曼妙、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富足安稳。”
歌德在与艾克曼谈到一个年轻的法国文学家时曾说道:“请设想一下巴黎,这样一座城市:一个大国最杰出的人才都聚集在这个地方,在每天的交往、斗争和竞赛里,互相切磋,彼此提高。世界上自然和艺术各个领域里的精华都成天在那里供人公开观赏;请设想一下,这样一座世界大城市:一百年来经过莫里哀、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努力,已经有那么多聪明智慧传播在巴黎城里,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到可以和它匹敌的地方;这样一想您就会明白,像昂贝尔这样的人才,在这样充满聪明智慧的环境里成长起来,二十四岁的年纪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维也纳也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但其实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正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重要时期,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拼命掠夺世界领土,亚非拉和大洋洲悉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网络之中,所以茨威格先生笔下的“太平”实际上是虚幻的,是强者赋予的。既然可以赋予,就可以随时收回。大师在后面以追悔的心情反思道:“我们共同的理想主义,我们进步中必然产生的那种乐观主义,使得我们低估和忽视了我们共同的危险”,其实先生可以不必如此自责的。思想的作用、道义的力量、文明的影响固然不能忽视,但是比它们更强大的,有时候就是一个名叫“利益”的魔鬼。
在序言里,茨威格有过叹息:他“曾亲眼目睹各种群众性思潮的产生和蔓延,尤其是那不可救药的瘟疫”。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国际交游的人,一位热情洋溢的欧洲主义者、一位要做“世界公民”的人,茨威格对民族主义下这样的评价不难理解。也难怪他看着朋友们一夜之间都成了狂热的爱国者,而徒唤奈何。“那种可怕的、使千百万人忘乎所以的情绪,霎时间为我们那个时代最大的犯罪行为起了推波助澜、如虎添翼的作用。”——雄伟壮丽的事物下面往往隐藏着一些人的贪婪,别忘了,我们这片土地也曾经遭受过这样的灾难。
民族主义的是与非从来就是个众说纷纭的论题。当一战的描述开始时,我马上被传染了强烈的情绪:面对庞大的非理性历史旋涡时,作家作为个人,与其他个人一样,是多么微小无力。但明知微小却为了理性奋力呐喊,这种精神又多么强大。
关于自由,茨威格着墨不多,一次是在描写战前的文人,一次是在写罗曼罗兰拒绝列宁的时候:“人应该怎样保持自由,即使违背全世界的意愿也要忠于自己的信念。”我觉得茨威格先生所要真正呼唤的应该就是这种自由吧。这种自由让人没有恐惧和勉强,也不会让人拼命向外界求取安全感。就像是前面描绘的“太平盛世”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由而变得迷人。正如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记述的,西南联大里既无阅读或政治的禁忌,也无意识形态的干预,这种自由的风气形成了学生心智成长的沃土,加上师友间的启发、交会,使得当时的西南联大群星烁烁。
这种自由我想应该由一种东西来保障,或许就是雷颐先生在序言里提到的“秩序”,这种秩序高于权利和自由,这种秩序不会为部分人撼动,这种秩序严正透明,这种秩序才能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回忆欧洲文化名人,是这本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茨威格带着小说家的浪漫、带着对美好往事的眷恋描述着他们:年轻时遇到的天才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和他一起反战的罗曼罗兰,还有高尔基、罗丹、里尔克、弗洛依德……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才华、看到了朴素、看到了雄浑、看到了良心……
其实这本书的主题很沉重,一个欧洲人,一个奥地利人,一个犹太人,对于自己生长的土地由和平到战争,由战争到假象的恢复,再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其中不乏有茨威格与欧洲一个个名字提起让人敬仰的人的友谊,也有他对于时局动荡变化的清醒认识,还有他不曾放弃对和平的希冀和统一的愿望,虽然最后他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杀,但是作者只是在书中透露了对于残酷现实的气愤,却完全没有到达悲观的地步。也许,茨威格认为,给人以希望总比给人以绝望好得多。
反观当前的知识分子,还是会觉得,能以明澈的理性和对人间深刻的悲悯,把自己丰富的学识应用到复杂现实中去的知识分子还是太少。
我并不赞成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真的要走出书斋,但是我会向往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时代,或者说,让我们的官员、企业家等等社会精英们更具有宽广的胸怀、深邃的思想、从容的气度,让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和思想者能传播他们内心的东西。那么会有更多的人拥有清亮的眼神、自然的举止——那时候,也可以称为“和谐社会”了吧。
有人说过:“厚重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重复。”看看《昨日的世界》,然后再反观我们这个依然被隐隐的战争阴影笼罩着的世界,不禁会感叹人类历史永远是文明和野蛮的斗争,可是“毋须悲观,但须警惕”。希望精神的火种再不要被阴霾遮蔽,希望我们离持久的世界和平能更近一步。
就像雷颐先生在推荐中写的那样:“伟大的作品中总有某种永不过时的东西,吸引着人们一遍遍重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你会知道什么叫“美丽”——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却仿佛沐浴在春风里,看见树叶在歌唱、看见阳光落下来……在茨威格的文字中你会觉得身边突然寂静无声,在这清澈透明、又饱含激情的文字里,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接受着洗礼,你会随着作者的笔深入人类的苦难和灵魂,触摸着历史的焦灼和隐痛、倾听他对美好与和平的呼唤。
茨威格用他的心和爱写下这样一部回忆录,与其说是为了他自己,不如说是为了留给生生不息的后人。无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苦痛与灾难,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人类始终在繁衍生命谱写历史。战争也许带来了疮痍满地的灾难,太阳落下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昨日的世界已经逝去,但历史和人们将把它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