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一时间内忧外患,人民苦不堪言,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几近灭亡。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也明显提升,中国的军事力量已步入了世界前列。我是一个军事迷,时常关注军事动态,对先进的军事武器和相关人物也十分好奇,听说最近上映了一部叫《钱学森》的电影,我自然迫不及待的看了一看,钱学森的事迹真的让我深受感动,我想每一个伟人,必有他过人之处吧!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掣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和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知名人物。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这部电影则是献给为共和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功臣们。影片以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而拉开序幕,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这位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一生的传奇故事。
1947年10月,钱学森带着妻子蒋英来到了美国的波士顿,在美国从事高速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参与制造出美国首架喷气式飞机,因为他的无私奉献,美国的航空事业从此傲视同行,卓尔不群,因而获得了美国军方的表彰。他学识渊博,是一名百年不遇的人才,必然会得到认可与重用;他认真负责,对所做工作不分大小都精益求精,一切低级的错误都是他不能忍受的,因此少走了弯路,提高了做事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他无私奉献,对学术不断的追求与探索,对工作无私的付出和热爱,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见他不仅有着超凡的学识和能力,而且有着严谨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就决定了他的高度,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成绩斐然,对社会的贡献也是独一无二。
他被指控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美国驱逐,而正当他准备离开美国重返祖国大陆的时候,美国军方却又担心他的学识会使中国达到美国的军事水平,因而禁止他离开美国,从1951年初开始,他被监视居住。在漫长的监禁过程中,钱学森开始了对全新科学的研究,1954年《工程控制论》完成。美国如此对待这位对美国作出巨大贡献的时代巨人,然而身处逆境,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反而知难而进,潜心做研究,这就是一个伟人,无论逆境顺境,他都不卑不亢,始终坚持自己对科学的追寻,并且取得骄人的成果。所以作为一个伟人,不管身处逆境或顺境,只要心中有方向,就不会迷失自我,也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相反,他们会奋发图强,迎难而上,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设法摆脱困境。
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1955年钱学森带着太太及一对子女登上回中国的船。当杜布里奇问他“中国没有航空科技,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回到一个农耕社会能做什么?”的时候,他回答“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足见他意志坚定,千方百计一心回国,因为他相信只有中国才是他的家,这个家是永远不会怀疑和驱逐他的,也只有这个家才值得他付出。所谓时势造英雄,他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足见他爱国之深,报国之切,因此我认为伟人必须是爱国的。因为爱国,所以他心系祖国的安危,他发誓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原子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但是这是对抗侵略的准备,他在为中国铸造一把锋利的宝剑,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宝剑在手,国家才有尊严,人民才有和平。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名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从中央军委把研制原子弹、导弹的任务交给钱学森的那一刻起,他的工作就开始了,不久便向中央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研制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和空间,孤掌难鸣,正是有党中央的后勤支持,他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所以伟人不仅需要他的土壤,而且还需要得到强有力的资助与支持。尽管如此,研制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许多许多的困难,比如:缺乏相关人才,苏联又单方面撕毁了《十月十五号协定》,全面撤回了技术专家,而当时的制造业又跟不上等等,这些都使导弹的研制工作履步维艰。导弹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夜以继日的讨论研究如何尽快将自己的导弹送上天。他们从仿制开始做起,以现有的条件重新制定系统,不求单项技术的先进性,只求总体设计的合理性,以总体设计负责对各个分系统的技术协调,提升改造现有的工业技术,最后享受了成功。 由此可见,伟人不仅不惧困难,而且还会随机应变、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但有一点也不可不说,正如钱学森所说“虽然我们没有一大批名牌大学毕业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真的有着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生的理想主义者”,伟大事业的创造离不开这样一个专业负责的团队,有些事情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凭着一己之力,再有多大本领,也是难以完成的,这也就证实了那句老话: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
1960年9月12日,中国第一枚“东风一号”导弹组装完成,然而在加注燃料的时候发现弹壳出现了凹陷,所有人都怀疑出了什么问题,不敢再加注燃料了,钱学森看了看分析说可能是应为大气压的原因,要求继续加注燃料,出了事情他负责,最后发射取得了成功,众人都很佩服他,而他却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这就是伟人,关键时刻他能够找出问题的所在,勇敢地做出决断,并敢于对可能导致的后果负责,为人谦虚、随和,无不散发出强烈的个人魅力。人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由许多选择题组成的大试卷,我们时刻会面领着各种选择,选择是我们的权力,但要敢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个人卓越的决断能力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遇事能够正确的分析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提高自信,决断能力自然形成。
1962年3月21日,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发射失败,所有人都很沮丧,而他却露出亲和的笑容安慰大家,他说“今后一定要把一切错误消灭在地面上,导弹绝不能带着任何疑点上天,这个原则坚决不可以动摇 ”,作为院长他知道一定要鼓舞士气,要让大家重拾信心,以最佳的心态投入接下来的工作,以后的路还任重而道远。因为他知道发射失败,不仅会给科研人员带来打击,而且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伟人常能够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失色,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么事后伤心难过又有何用?失败总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失败后不应该消极失望,而是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那么这一次的失败就是为下一次的成功吹响了号角。
1980年5月18日,这一年他已69岁高龄,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验圆满成功。那一刻,所有人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皆起身叫好并彼此表示祝贺,而只见他淡然地坐在那里,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只是露出了祥和的微笑。首先,他内心激动,我想他应该是所有人中最高兴的一个,想当初回国不就是为了今天吗?!今日的成功实现了他的报国理想和人生价值,所以他没有理由不高兴;其次,因为他很自信,他相信一定会成功,经过以前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创新,再加上他和所有工作人员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昼夜、多少次反复核算、有着十足的把握后才实施发射的,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就能成功;然而,更多的是他明白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现在还不是欢喜的时候。你看,这就是伟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都是那样的从容、冷静,永远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在告诫自己和后人:成绩只代表过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钱学森晚年曾对蒋英说“也许我该给你道个歉,你有着非凡的天赋、勤奋又聪敏,如果你不是嫁给我,你会成为我们国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你一定会很遗憾吧?”。
“这个国家可以没有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而是光荣”。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蒋英就是钱学森背后的这个给他支持、愿意为他付出的女人。肯为自己心爱的人放弃自己所长,无论在哪儿都一直跟随他、不离不弃,始终和他站在一起,在他身处困境的时候给她安慰,在他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鼓励,这样的人生才不孤单,日常生活才有节奏,我想这也是一个伟人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因素。家和万事兴,一个和谐的家庭有助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倘若彼此不懂得包容和理解,不愿意为对方牺牲自己,甚至整天吵吵闹闹,那他又怎么可能心平气和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呢?
伟人还有着广泛的业余爱好,正如钱学森说的“我认为人不断要有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要(懂得)文化、艺术跟音乐 ”。事业的路上难免孤独与枯躁,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给自己减压,而拥有广泛的业余爱好恰好可以为平淡的生活带来色彩,使自己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乐在其中,劳逸结合,工作效率自然就上来了,甚至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灵感。
《钱学森》真的是一部十分精彩的电影,值得大家欣赏,他在讲述和记录一位传奇人物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榜样。我想作为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年青人,钱学森的事迹会给我们不少启发吧,伟人必有过人之处,善于发现并努力向他们学习,或许我们也会成为一代伟人。
本文获第五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