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万历十五年》一直是我的枕边书,较之艰涩深奥的工科专著,他无疑带给我迥然不同的阅读乐趣。当然,作为字字珠玑的史评专著,她旨在提供历史的鉴戒,即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绝非堆砌历史的细枝末节以供如我一般的读者享朵颐之快。但于我而言,在探索金相显微镜下微观世界之余,得以遨游另一片多彩的天地,又何必疲于寻找兴衰成败中隐匿的僵硬历史规律呢?
《万历十五年》全书二十四万言,着重描写了六个历史人物,其中最引起我兴趣的无疑是神宗皇帝,即书名中的万历。不同于其他历史学家对神宗皇帝昏庸的批评,本书作者黄仁宇先生对他寄予了更多的同情。黄仁宇先生认为“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但又不能忽视“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人”。在此,我就谈谈我对神宗皇帝的浅见。
神宗皇帝成为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时,不足九岁。他自然还不能理解天子的全部涵义,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一番推辞和接受的“劝进”程式后,勉如所请,披上龙袍,就此拥有不次于天的权力。只不过,先于按自己意志行使权力而来的是他必须接受的严苛职业训练。除去学习经书,书法,历史等等功课之外,他还要承担各种礼仪职责。诚然,这些繁重的功课和消耗大量精力的活动或许能提高皇帝管理这个庞大帝国的能力,巩固其权威。但其真正的目的却不在于此。诵记儒家经典的教条,亲自主持各式各样的礼仪,以及通晓历史演进中折射的圣贤之道,无一不是引导皇帝进入文官所崇奉道德规范的手段。儒家经典不免简单平淡,庄严美观的礼仪也会因高度程式化而显枯燥,但正是对他们的不断学习和反复举行,强调了皇帝本身受天节制的观念,同时给予年幼皇帝无时不刻的提醒。提醒他收敛活力尊重传统,保持静默的威严;提醒他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而做出有违传统的决定。
不难想见,神宗皇帝在未能完全获得行使权力发挥才能机会的时候,就有过“万历之治”的梦想。只是随着自己一次次努力的失败或无果而终,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拥有力量的有限和传统的不可战胜。神宗皇帝的苦闷也就可想而知。
到公元一五八七年(万历十五年)前后,万历开始意识到加之于自身的诸多束缚。不单人事安排受各方面掣肘,连他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兴趣也受到粗暴的限制。不但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练习书法、操练军队,连谒陵次数稍多也会遭受批评。即便万历他身为天子,拥有四海,却仍会被加之收受贿赂的罪名,起因则是他没有罢黜另一名官员。而在另一方面,神宗皇帝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不过是皇帝这个职位的附件,一块牌位而已。他意识到自己在繁文缛节中被去人格化,最终遭到精神上的活埋。朝堂之上的他端坐如仪,作为天子他曾御犁亲耕,曾为民祈雨步行十里,算得上爱民如子。但是他朱翊钧作为一个人,却不能拥有完整的家庭,即便整个帝国都无可辩驳地属于他。他的世界没有人能和他对等,所以他称孤道寡。他心爱的女人,把惟一他当做人的人,死后也不能由着他的意愿躺在自己身旁。他为怜爱的儿子常洵继承皇位做了最顽强的抗争,但也以失败告终,只能在封地的多寡上与群臣讨价还价。总之,神宗作为人的情感几乎不能得到表达,他个人不得不被道德的力量抽象成皇帝。而他分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而已,于是他开始了既不与官员合作也不反抗的漫长怠政时期。帝国开始滑向无序的深渊,万历皇帝昏庸的名声也由此形成。
当然,《万历十五年》并不只着重描写了神宗皇帝一人,其余人物书中也都以翔实的资料进行了描画并就中国的发展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限于篇幅,按下不表。因为反复阅读的缘故,我已很难对此书说出好以外的内容。但她确凿无疑是本好书,畅销卅载便是明证。对于这样一部史评上乘之作,我的这些感想不免浅陋,见笑大方,还望谅解。
本文获第五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