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论事,亦如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黛玉的悲剧毕竟是林黛玉的悲剧,谁也无可奈何,却难免各有感叹。读了《葬花辞》便垂泪的才子佳人,任他们去悲金悼玉;新派红学家则从中看到叛逆的个性,窥见封建社会的缩影,也由他们去深究。我只觉得,今日荷着锄去葬花的人物怕不会再有,但换了时装,改了步点,悲悲切切走上悲剧舞台的角色未必全无,便想为林妹妹想出一条生存的路来。
我们不妨合上黛玉葬花这一回小说,展开一点想象来。
柔和的落日将要收起最后缕金光。在一个土丘上,柳叶微枯,丝若断绦,一声声呜咽从空中弥漫开来。原来是羸弱的黛玉正在用她那白净细嫩的手轻轻拾捡着一片片发着幽香的落地花瓣。红香散乱,但都伴着她那滚烫而多情的热泪,一起飘进那散香的丝绸锦袋。林姑娘轻挥着纱袖,慢挪着荷锄,把那个鼓鼓的锦囊缓缓铺进香丘。她一面低吟,一面哽咽,一面将无奈的愁绪和无助的孤寂与那些花瓣一起,埋入香冢。这葬礼上没有祭品,没有哀乐。有的只是黛玉满腔的苦闷,愁思。
冷不防刘姥姥走了过来,原来是她第四次进了荣国府,来到此处,葬花的情景被她看见了,连忙说:“哎呦,林姑娘呦,种花要种花籽,只怕这花瓣种不活呢。快别哭了,领我回园子里看看太太去吧。”黛玉一惊,倒吓走了满腔愁绪,慌忙道:“姥姥,领我回那不见人迹的庄上去,栽瓜种稻,了却这一生。”刘姥姥连忙说:“阿弥陀佛,有了这神仙姑娘,哪里还用愁庄稼人的穷日子?再看看姑娘这白净净的手,也不是插秧锄稻的,又来打趣我老婆子了。”说着,便大步流星向着贾府去了。
也许由于这位芙蓉仙子多愁善感的天性使然,她纤细而憔悴的倩影整天都浸在泪湖中。她安逸闲适,尽享荣华富贵。但她认为,大观园中满塞着一种只有宝玉和自己才能嗅得懂的味道,那刘姥姥又怎能懂得万一呢?
这时,她慢启秋波,用多情忧虑的目光望着远去的刘姥姥,望着惨淡的花枯黄的草,她又想起宝哥哥来,希望着那个不会实现的希望。
妙玉想是驾着白云突然降落,走过来,拉住黛玉的手:“也难为你这仙子了,随我去栊翠庵喝杯茶吧。有道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走出这如深海一般的园子,便走出苦海了。”黛玉恍惚间回过神来:“活菩萨,怕我这凡夫俗子,腌臜了你的圣庙!”妙玉双手合十,举在胸前:“善哉!善哉!我那小小的庵院,怎容得仙子?我也不学那疯疯癫癫的僧道了,林姑娘好自保重。”说罢,翩然而去。
黛玉如噩梦惊醒,郁郁悒悒涉回潇湘馆,她取出琴谱,独坐抚琴,掩馆泣泪,痴情地幻想着高山流水的童话。轻柔的风呵,你怎会吹散她心头的惨淡愁云?轻盈的雨呵,你怎会催发她心里自强生存的萌芽?
眼下,秋气变浓,耿耿秋灯摇曳着长长秋夜。对于一个单身弱女子来说,无疑是最痛苦的煎熬,最难熬的苦海。黛玉孤灯挑尽,难起徘徊。她走出屋子,倚栏杆而泪阑干,思双亲而涕沾襟,银河茫茫月光寒,罗衫怯怯风露残。仿佛宇宙万物都在哭泣,都在感伤。
紫鹃出来了,将薄衾批到小姐身上,她那如秋水寒星般的目光映射到紫鹃的双眸里。玉容寂寞,颗颗珍珠又簌簌扑落。一阵冷风又起,黛玉猛咳几声,一口口浓血被吐了出来。可怜苦命的林妹妹,竟如此弱不禁风,而又单纯幼稚,枉教你心比比干还多一窍。
紫鹃扶黛玉回到屋中坐定,倒了杯茶回来,只见她颤巍巍地拿出诗稿,抖动着投入火中。她凝神含睇,噙泪望着火中焚着的断篇残章,也望见了那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望见了宝二爷杜撰典籍时的天真笑意。情切切苦宵火解语,意绵绵静日泪生烟。一滴滴眼泪溅到炽热的炉壁上,顿时化作一缕缕青烟,转瞬散去。黛玉望着身上的华丽罗绮,慢慢躺下,淌干了最后一滴眼泪。筝弦骤断,玉扇坠地——终还是应了谶语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最终也未能见上宝二爷一面,她败了,彻底的败了,败得一塌涂地,败给了自己,败给了不公正的命运。
林黛玉终断缠绵魂归离恨天,苦绛珠泪洒潇湘馆。当她哭尽最后一滴眼泪时,是否明白,生存的路子,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还有他法?
本文获第四届“读书观影”有奖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