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傅博和他的机器人梦想工作坊
2025-10-13 11:25 学生记者 王新源 

将近一人高的全尺寸机器人,拥有可灵活运动的肢体结构,配备多自由度的机械臂,不仅能抓取、还能完成操作阀门等精细动作……在一个桂花飘香的秋日午后,记者跟随傅博老师走进了他的“机器人梦想工作坊”。傅博刚从第27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领奖台归来。这位深耕智能机器人领域十余年的教育者,不仅带领学生在赛场上屡创佳绩,更搭建起连接高校、中小学与企业的机器人教育桥梁,打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机器人梦想工作坊”。

傅博,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执行委员、美国肯塔基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访问学者。在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机器人领域有多年工程实践经验,曾任职于德国博世集团北美研究院(硅谷)、京东集团北美研究院(硅谷)等世界五百强科技企业,参与研发的企业项目投资超2500万美元,负责和参与过美国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美国和欧盟授权发明专利6项。

初心启航:从科研尖兵到育人先锋

傅博与机器人的缘分,始于中学启蒙,续于大学探索,深于科研攻坚。参加工作后洞悉到机器人对全球发展的关键价值,更是怀揣极大的热忱,他锚定深耕之志。2020年,随着国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力支持,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傅博毅然决然归国,入职西安理工大学,在这里开启了机器人教育与科研的新旅程。

在谈及创立机器人梦想工作坊时,傅博的回忆满是故事。创立社团的契机是一次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他带领学生借助展会结识的机器人公司提供的设备参赛,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基础条件欠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参赛学生一举拿下了全国二等奖。组织竞赛的过程中,傅博发现很多学生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但缺乏机会。在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多方积极协调下,2023年12月“机器人梦想工作坊”成立了。此后这个“梦想孵化器”不仅孵化出大批机器人爱好者,更培育出众多获奖选手。

短短两年,机器人梦想工作坊成员已从初创时的十几人壮大到现在的一百余人。对于指导老师的工作,傅博累并快乐着。由于学校缺乏此类社团,专攻人形机器人的老师有限,所以作为社团唯一的指导老师,他肩负活动场地协调、日常训练指导、外出安全保障、技术答疑、竞赛组织、设备维护等全方位的重任,更自掏科研经费购置设备,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投身社团工作。“特别感谢计算机学院对我们的鼎力支持。”傅博在采访中多次致谢,“学院为解决场地问题多方协调,批复经费购买昂贵的机器人设备,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当看到学生们初见机器人时的雀跃、赛场夺冠时的欢呼,抑或凌晨两点并肩抢修机器人,赛场上全员严阵以待决的拼搏模样,傅博觉得一切的辛苦和付出,在这份热爱与成就面前,皆为值得。

赛场砺剑:从备赛攻坚到佳绩绽放

8月24日,第27届机器人及其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安徽合肥落幕。从“机器人梦想工作坊”选派的7支代表队在傅博的带领下从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1200支团队中脱颖而出,均获得国家级奖项,其中3项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其中在具身智能创意挑战赛首次实现零的突破并获得国家一等奖,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道连续两年获得国赛奖项,位居全国参赛高校前列。在紧张的备赛过程中,傅博和参赛队伍得到了学院李军怀院长、郭梁书记以及李虹燕副书记等学院领导全力支持和鼓励。作为此次大赛的指导老师兼裁判傅博在赛后接受了来自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的专访。谈及此次比赛傅博难掩喜悦和自豪,“我们的学生都非常优秀,获奖赛项更广泛,获奖层次也更高。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学校领导和学院党政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

在一枚枚金灿灿的奖牌背后是长达八个月的备赛和“持久战”,报名人数多、参赛项目广、持续时间长是此次大赛的特点。傅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员如何分配,队伍怎样构成,“学生的个人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傅博始终秉持“兴趣为导向”的组队理念,首先以兴趣为桥梁,将参赛选手分流到不同的比赛项目中,接着待队员间经历一段磨合期的协作后,再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团队成员在分工与配合上达到“默契共生”的状态。队伍架构趋于稳定之际,场地难题这一长期困扰傅博与社团的“老问题”又接踵而至。好在经过与学院领导的深度沟通及多方合力推进,比赛期间的场地使用连贯性得以保障。“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暑假学校封楼的备赛困境中,傅博团队主动申请到了临时的训练场地;面对场景缺失的难题,师生们亲手用硬纸板搭建模拟赛场。令傅博倍感欣慰的是,备赛全程无一名学生退缩,全员拧成“解题绳”,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最终将傲人的成绩镌刻在了赛事丰碑上。

大赛征程并非坦途,而拥有多次大赛裁判经验的傅博,凭借专业积淀为团队筑起“风险防线”——他将海量实战案例倾囊相授,助力选手提前预判并规避比赛中的潜在问题。然而,身为此次大赛裁判的他,无法全程驻场指导,这令他有些担忧。所幸队员们凭借前期扎实的训练和充足的准备,在赛场化险为夷。在这场比赛中,机器人需要在工业场景中精准识别并转动阀门,在复杂路面稳定通行;在家庭场景里,能听懂“去帮我拿瓶饮料”等语音指令,自主规划路径、识别物品并完成抓取……从工业到家庭,从机械操作到语义理解,机器人宛如拥有了“智慧大脑”与“灵巧双手”。今年,赛事难度再升级,机器人需在工业物料仓库中搬运物料箱,在布满货架的复杂走廊中精准导航。这些比赛不仅代表着中国机器人领域的最高水平,更折射出机器人技术在“听懂指令—认知环境—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全流程中面临的重重挑战。赛后,有队员向傅博讲述了一段“2毫米攻坚”的故事:比赛现场中需要机器人占领的高台较训练时高出2毫米,队员们连夜调整机器人参数,最终顺利完赛并斩获佳绩。看着队员们脸上独当一面的自信和从容,傅博感慨万千:“很多同学都从社团和赛事的磨砺中,收获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心态,学会了团队合作,我认为这可能是比获得荣誉称号和工作机会更宝贵的人生财富。”

回溯赛事历程,从今年1月接到大赛举办通知后,开始以自愿报名组队的方式进行参赛人员筛选,到3月校赛,5月省赛,7月国赛初赛的层层晋级,再到8月底国赛决赛的巅峰对决,直至9月初成绩揭晓,这场对技术与综合素质的考验和较量,最终以团队优异的比赛成绩完美收官。

薪火相传:从校企合作到科普教育

赛场的捷报频频传来,傅博也将脚步迈向了更广阔的舞台。2024年9月,他与学院团队一行赴深圳乐聚机器人公司调研,双方签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协议,为“机器人梦想工作坊”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打造“理论学习——企业实践——技术转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这是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探索的双向奔赴。”傅博解释道。基地成立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有效缩小,企业还派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如今,在傅博主讲的《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课程中,学生们正以乐聚机器人为载体,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编程实践,设置机器人多任务对抗赛、学术论文演讲等创新环节。傅博希望自己的课堂能激发更多同学对机器人的兴趣,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才能出真知,而不是停留在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理解。截至今年,已有多位参加过竞赛和课程的我校学子由此获益,顺利考取省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的研究生。

与此同时,傅博的“机器人梦想”还悄然走进中小学课堂。今年五月,他先后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小学、延安中学、铜川第一中学和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等地开展了多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让更多教育工作者了解到机器人对教育发展的作用,也将机器人的“梦想种子”种在中小学生心中。尽管面向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教育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聚焦技术的深度研发与实用落地,后者着眼兴趣启蒙与思维开拓,但傅博在智能机器人教育领域始终践行着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他说:“机器人技术是连接科学理论与现实应用的桥梁。我们不仅要培养能在竞赛中摘金夺银的选手,更要播撒科技的种子,让更多孩子感受到智能时代的脉搏。”

机器人的梦想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同时梦想的成果也积极为我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年7月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青年精英交流节,傅博率团队向东盟各国青年展示了我校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成果。这场实践不仅成为我校对外宣传机器人技术的生动名片,更通过与国际青年的互动,验证了技术落地与科普教育的双重价值。

深耕十余年,傅博对于教育的初心、对于计算机科研领域的初心从未改变。今后傅博和团队将加大与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在具身智能等领域的科研合作,他说:“我期待在未来携手更多高校团队,在智能机器人科研领域开展跨校深度协作,合力攻关技术难题;同时在教育方面,通过教育实践、赛事赋能等多元模式,培育大批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卓越工程实践能力的机器人专业人才,为中国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人才梯队建设贡献持续力量。”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