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一群年轻科研工作者正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科技守护生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实验室内,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年轻人专注地记录着土壤样本数据。他叫杨帆,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届博士毕业生。从关中平原到天山脚下,从实验室研究到田间地头,他以黄土高原儿女的坚韧,将论文写在祖国边疆,用科技创新为西部生态治理注入青春力量。
黄土赤子求真知 母校厚植报国志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对土壤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每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处理方向的研究,杨帆总会提及成长经历。“新疆辽阔的土地,为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应用性研究打开了新天地。”
在陕西宝鸡农村长大的他,目睹过水土流失对农田的影响,也感受过乡亲们对丰收的渴望。正是这份朴素的情感,让他坚定地选择了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处理方向。
在西安理工大学的多年求学生涯,塑造了杨帆“面向实际需求,在服务中强化担当作为”的科研品格。博士期间师从余晓皎教授,发表5篇SCI论文,虽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但他明白,科研做到了一定程度后会遇到瓶颈期,只有让科研工作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才能突破瓶颈,向前迈出关键一步。最令他难忘的是导师余晓皎常说的那句话:“水处理理论与技术不是空中楼阁,要让技术长出扎根土地的根须。”
白天采集样本,夜晚分析数据,最终研发出低成本生物修复剂。当荒凉的盐碱地和沙地重新冒出绿芽时,老乡紧握的双手让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科研的价值。"母校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担当。"杨帆说。
2022年博士毕业之际,杨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多家企业抛出高薪橄榄枝、也有高校提供教职机会,但导师余晓皎的一席话让他陷入沉思:“你师兄裴亮在新疆做水土环境治理,那里需要更多年轻力量。”
师兄裴亮的故事他早有耳闻:这位西安理工大学毕业的博士,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入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当年获得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并成功申报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青年博士项目。视频通话中,裴亮指着身后的田地说:“这里每寸土地都在呼唤科技,实验室成果能直接转化为民生福祉。”
父亲听闻儿子的犹豫,拍着炕头笑道:“新疆人热情,地界敞亮,去了准能成大事!”早年间在新疆工作时留下的良好印象,让父亲对杨帆的选择举双手赞成,这句带着关中风情的鼓励,想起余晓皎导师办公室墙上西理工“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更加坚定了他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一周后,他带着行囊飞往乌鲁木齐。
至今,杨帆还清楚地记得飞机落地那天的场景。“天空蓝蓝的,没有一丝云。从酒店去单位的路上,我坐在路边的木椅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太舒服了!”杨帆说。
天山脚下择担当 科研报国践初心
初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帆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将水处理研究拓展至土壤修复领域,又要适应极端环境下的野外作业。第一次参与国家土壤普查工作时,他走过了巴音布鲁克的大草原,天山附近的冰川,霍城县的雪山,冷热寒暑,欣然前往。但比自然环境更触动他的,是当地对生态技术的渴求。
面对技术难题,杨帆并非孤军奋战。杨帆所在的团队一共9人,平均年龄35岁左右。这支年轻的团队不仅能吃苦、能战斗,成员之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非常团结。“虽然我们每个人具体研究方向不同,但只要你的研究需要支援,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同事都会知无不言,倾囊相授。”杨帆说,作为合作导师,裴亮研究员将自己在水土环境治理、固废资源化、面源污染防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有时候他提出一个问题,不论多忙多晚,微信中都能收到裴亮发来的数十条语音解答。
在参与团队在和田地区的一个农田改良项目时,杨帆因为农民的一句话,深切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巨大价值。秋收时,当地农民看着改良田里的金黄的玉米堆感慨:“没想到你们这些搞科研的娃娃科学家比我这个老农民还能干!玉米亩产比我多了几十公斤,科学种田,真厉害!”
这种“把实验室建在田间”的作风,让杨帆团队三年间收获颇丰:杨帆和团队正在进行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制作环境功能材料,用于水处理和土壤修复的研究,他主持的“新疆农牧固废资源化水环境新兴污染物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计划,昔日被视为废物的作物秸秆,正变身为改良土壤的“生态黄金”。
西理薪火传戈壁 青春接力筑屏障
在杨帆的办公室,两张合影格外醒目:一张是西安理工大学的博士毕业照,青涩脸庞映衬着“奋斗是青春最美丽的底色”的标语;另一张是新疆团队在昆仑山下的工作照,防风面罩上满是黄沙,笑容却格外灿烂。“这两张照片时刻提醒我,做科研的情怀既要顶天立地,也要播撒希望。”杨帆笑着说道。
如今的他,申报成功自治区青年科学基金、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青年博士项目;作为负责人主持了新疆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参与申报并以第六完成人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三农金桥奖二等奖;参与了国家土壤普查项目的任务实施、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得益于团队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围,得益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科技成果转化、薪酬激励等方面灵活的配套措施,杨帆迅速成长起来,也融入了新疆这片热土。
欣慰的是,杨帆正把接力棒传给更多西理工青年,远在西安的师弟师妹们,不时打电话问候他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有的还向他咨询在新疆的就业前景。“师兄总说新疆是科研富矿,现在我信了。”而在西安理工大学的就业指导会上,杨帆的成长故事被师弟师妹们分享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意向表写下“新疆”“青海”“甘肃”……很多人问我在新疆苦不苦,其实看看这里的胡杨就明白了,它们耐盐碱、抗风沙,把根扎进十几米深的地层,所以能千年不朽。我们搞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处理的,也要做科研领域的胡杨。”说这话时,他目光坚定。
从关中平原的实验室到昆仑山下的试验田,杨帆将西安理工大学“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铭刻在西部大地。如今,沿着他踏出的科研足迹,这些身着白大褂的“新西部人”,正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林,以深扎大地的科研根系涵养生态绿洲,用青春智慧在丝绸之路上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篇章——那里既有千年古道的驼铃回响,更跃动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科技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