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机仪筑梦志弥坚 匠心育人谱华篇 ——访“陕西好人”“三秦工匠”获得者董永亨
2025-05-06 23:12 学生记者 扫旋宇 


从校办实习工厂的技术新人到三尺讲台的教师,再到“陕西好人”“三秦工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获得者,他始终怀揣“把科研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初心,在方寸机床间雕琢育人匠心,于科研攻关中践行使命担当,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就是董永亨,一位在理论与实践的熔炉中锻造工匠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

董永亨,我校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教师。2024年被评为“陕西好人·敬业奉献好人”;2023年被授予“三秦工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区域赛优秀指导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22年获得“陕西省首席技师”等若干个人奖项。

初心逐梦,荣誉加身志愈坚

回忆过往,董永亨坦言,刚工作时的一次经历对自己影响深远。那还是在校办工厂实习的时候,他因一次操作失误导致加工零件报废,感觉非常惭愧,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需要提高。于是,他抓住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查资料、钻研技术、向同行请教。有一次,单位请来了一位焊接耐压铜管的大师刘师傅,他主动请缨给刘师傅当助手。刘师傅是一位高级工程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名校的大学生,不但拥有深厚理论功底,而且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综合型专家。刘师傅不但高质量完成了焊接任务,而且对其中的机理做了深入剖析,令他深深叹服并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满头银发的行业老人,刘师傅还给了他这位行业新人许多指导、建议、鼓励和期望。从那时起,刘师傅成为了董永亨人生中的标杆和榜样,他立志向刘师傅学习,脚踏实地、坚持从实际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有所收获。

获得荣誉的背后,是他初心和信念的支撑。矢志解决实际问题,“把科研论文‘写’在生产线上”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遵循“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他倾其所有,提升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坚持以“做人诚实、做事踏实、学业扎实”为准则,既钻研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锤炼显著的实践技能。瑞士劳力士手表在头发丝上刻字的精湛工艺,日本数控机床加工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做工的坚守,都让他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他最喜欢金一南教授的一句话:“自己做车工,被誉为‘天生的好车工’,做图书馆馆员,被誉为‘天生的好馆员’,做老师,被誉为‘天生的好教员’”,他常鼓励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努力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

于他,是荣誉,亦是责任,更是鞭策。“哪怕只有1%的可能,我也愿意付出100%的努力。”董永亨这样说,“工匠精神和科研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与科研工作中的严谨创新高度一致。无论是攻克技术能力还是探索学术前沿,都需要工匠般的专注与持久投入。”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培养人才的使命,努力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他深入实践,从铣削振动的动力学分析到水封密封性能测试问题,用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连接思维培养学生。借助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平台,他也结识了众多优秀的工匠和模范人物,他常深感自己的不足,告诫自己要拒绝浮躁,回归问题导向的研究初心;脚踏实地,紧扣国家与地方需求开展教育和科研工作;并注意身教重于言传,用自身的敬业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如他所言:“这些荣誉是对我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肯定,让我更加坚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同时,这些荣誉也给予我责任和鞭策,让我在工作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进取。”

匠心破茧,科研攻关铸辉煌

用“朝思暮想”这个词来形容董永亨对科研的投入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忙起来就顾不上做别的事情。对于研究品质,他有着极端的苛求,在众多横向项目中,面对甲方的高标准要求,他始终以确保质量为首要目标。他深知,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上做得出,真正实现科研成果的落地”,这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他喜欢在困扰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从日常困扰中捕捉科研灵感的能力,源自他对“机械制造无小事”的敬畏,诸如,轨道梁全自动检测小车的设计及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保证、一些特殊复杂零件的高效高质加工等难题,都在他“理论打底、实践验证”的科研态度中得以解决。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科研项目,当属第二届国际那达慕大会火炬升降塔项目。在这场国际性体育赛事中,需要设计马背上的主火炬升降机构。这一升降机构需保证开幕式前主火炬藏于马肚子内,在开幕式时从22米升至27米,但不能使用卷扬机。为更安全起见,需要设计一定的机构保证主火炬能够在升降高度范围内任意位置启停,同时还要考虑鄂尔多斯大风天气下的摇摆问题。面对当时尚且不熟悉的建筑机械领域,董永亨带领设计团队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吃住都在办公室,从原理设计到最终完成,仅用13天便成功攻克难题。他们借鉴机床设计思路,将项目化整为零,通过一个个模块的逐步解决,并利用滑轮增加行程,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目也成为当年学校十大新闻之一。这个项目为他解决科研中的复杂难题打开了思路,即在科研中遇到困难不能抱有退缩心态,要懂得化整为零,分解问题来降低难度,只要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就能收获理想的结果。

当记者问及他如何永葆对科研的热爱,他个人觉得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是关键,要善于在平常中发现问题,思考背后的原因并寻求改进;另外,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样重要,看待工作不能只关注当下,而要着眼长远,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和行业的意义;还有,从困扰中发现问题并优化改进也不可或缺,打破传统技艺的束缚,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同时,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开展科研工作,这样为国家和地方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便可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一点也不会觉得苦和累。

爱心化雨,育德树人暖杏坛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董永亨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言论,阐述自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从点滴小事入手,叮嘱学生在实验中“保留第一手数据、记录好每一个实验结果、写好每一份报告、画好每一份图”,通过这些细节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引导学生慢慢养成良好习惯,从小事做起,将来逐步成长为行业精英。在做联合项目时,他鼓励学生不计较个人得失,多做一点来积累经验,以便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他最看重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刻苦努力、乐于奉献。

他与学生亦师亦友。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大半年时间里,他与学生们并肩作战。学生下午四点上完课程后开始集训,在没有空调的实验室里,师生从下午四点一直忙碌到晚上十点甚至更晚。每天训练完集中总结后,学生们会因此错过宿舍门禁时间。因为夏天闷热的天气,有时候都来不及洗衣服,由于出汗很多,衣服都成了“硬壳”,非常辛苦。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取得了陕西省前三、全国第八的优异成绩。与其说是师生,他与学生更像是共同奋斗的战友。

他还先后与其他老师一起指导学生获得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陕西省金奖、国家银奖;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精雕杯”毕业设计赛区域赛二等奖、全国赛三等奖;2023年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银奖等若干奖项。

尽管下班后他还是会把大量时间用于工作,常常还挂念着学生的学业和比赛,但他也努力平衡着自己的工作与个人生活,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他坚实的后盾。他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孩子讲解自己设计的结构,带动孩子喜欢上手工制作,还会亲自为孩子制作趣味钟表、流水灯等,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为孩子树立榜样。作为西北人,他喜欢听秦腔,在悠扬的唱腔中缓解压力,从古老的戏词中领悟人生道理,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发。

董永亨深知教师这一职业对社会的重大责任。他致力于在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更大进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初心为笔、匠心为墨、爱心为痕,他用初心、匠心、爱心诠释着教师与科研人的担当与风采,于平凡中铸就非凡,让教育之花绚烂绽放,让科研之果累累挂枝。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