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快门声里的时光雕刻者 —— 听 昝 肖 婷 讲 述 她 与 摄 影 的 故 事 ​
2025-04-17 18:09 学生记者 闫如玉 

快门声是时光的刻刀,每一次按下都像是在历史的褶皱中留下划痕。站在国际平遥摄影大展的领奖台上,昝肖婷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感——喜悦源于作品被认可,沉重则来自镜头里那些逐渐消逝的乡村图景。"村里只剩十几个老人了,每一张照片都像是最后的见证。"她说。

昝肖婷,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哪一级毕业生,作品《秦岭脚下王胡湾》获得第24届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院校优秀作品奖”。

正值昝肖婷毕业季,陕西渭南的一个乡村已裹上初冬的寒意。昝肖婷的作品正诞生于此时的乡村。“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故乡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的记忆,我们放假了就会回到乡村去,去跟爷爷奶奶们在一起。从毕业设计一开始,我就选择拍摄我的乡村了,这算是一种心灵上的回归,也是寄托我对于家乡的一种情感。”零下的气温让手指僵硬到难以操控快门,她却坚持蹲守田间。阳光下,老人佝偻着背耕耘在田间的剪影,成为她与严寒较量的动力。

更大的挑战来自与老人的沟通。起初,村民对镜头充满戒备。昝肖婷收起三脚架,用悠闲的聊天代替公式化的语言,用抓拍代替摆拍。

从上千张素材中精选12幅作品,成为最煎熬的关卡。从学校到渭南,从渭南回乡村,循环往复地拍摄,成品拍了480张,底片是3100余张,最后从480张当中,选择了12张作为她的毕业设计展览的作品。反反复复的斟酌、思考,日日夜夜的排版最终让她的作品更加完美地呈现。

大学四年的历练成为昝肖婷面对挑战时的重要支撑。昝肖婷是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专业的一名学生,大一积极参与院内活动,竞选团支书,大二担任组织部负责人,锻炼沟通能力,大三作为团委副书记,在课余时间参与大量实践丰富自己。大学四年在参与了各种活动后学习也一直名列前茅,保持在专业前三。当提到她的指导老师时,她说“每位老师都让我记忆犹新。”她细数着十余位老师的点滴帮助,每个名字都像按键般唤醒清晰的记忆。“虽然在完成毕设期间在排版方面和一位老师有一些意见分歧,但是后来想起,其实都是老师给我的建议,值得我去思考和借鉴。”完成毕设的每个日夜,老师们的悉心指导都成为她向上的阶梯。再回头看那些熬夜改稿的焦灼、反复推翻的迷茫,竟都逐渐模糊起来。在今天捧在手里的不仅是毕业作品,还有导师案头那盏总亮到深夜的台灯,辅导员在查重截止前发来的提醒短信——所有曾被忽略的细节,都在时光里凝成温润的茶汤。

在创作过程中,她拒绝用黑白照片强化苦难。暖色不是美化,而是还原生活本来的温度。她希望用纯朴的照片带给大家更淳朴的感受。在处理照片时使用特定的光线变化和冷暖色调反差。她坚持用暖色调记录真实生活,而不是刻意制造悲情。那些粗布围裙上的光线、窗边冷暖交织的阴影,都在诉说平凡人身上的尊严。既不回避斑驳的墙皮,也不过滤冬阳的温度——生活的原色本就在困顿与温暖之间自然生长。

“人文关怀是后面人们提出来的,我其实是拒绝消费苦难的,用平等的视角去呈现留在乡村的人们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大家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去生活他的我去生活我的。”就如她所说,拒绝消费苦难,处理作品时她更倾向于温馨的整体风格,就像当她提到未来,她更希望自己保持开心,拥有一颗童心,乐观的心态让她百折不挠,面对困难选择迎难而上,像是她的作品,最朴素的褶皱里藏有抵御寒意的暖流。

“在反映社会问题方面,我认为纪实摄影既是证据的存档,信息的留存,情感的调动,又是一种正确的参考,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关注乡村。”用平等的视角呈现乡村,拒绝消费苦难对于昝肖婷不只是说说而已,在繁忙的课余,她将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投注与纪实摄影。她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就像她的偶像罗伯特一样,她乐于用快门声雕刻时光。她往返于校园与乡间的朝暮,与其说是锤炼技术,不如说在捕捉某个瞬间的真实。

对于摄影初学者,她也希望各位初学者能够更加注重细节,从小切口到大切口,用细节映射,放稳心态,从朴素入手。对于未来,昝肖婷希望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作品,“摄影让我很开心也让生活更有意义。”在工作繁忙之余,她依然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提高自己,坚持这份热爱,有朝一日希望拥有自己的画展,她相信总有一天,这些光会穿透展馆的寂静。在未来的生活中她也会继续前行,做时光的雕刻者,用镜头定格每个晨昏。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