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儒易杯”翻译大赛的获奖名单中,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的胡新祥荣获笔译中译日组一等奖。
胡新祥,我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2018年3月于日本立教大学文学研究科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入职我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中日近代词汇交流研究,在《立教大学日本文学》《高等日语教育》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项,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用心作好翻译,传播中国文化
第五届“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是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大型笔译和口译大赛。全球102家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共计4351人次报名参赛,胡新祥斩获笔译中译日组一等奖。“我参加比赛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过程。”胡新祥第一次参加的是第五届“立思杯”汉译日笔译大赛,新硎初试的他一举斩获三等奖,但是本来信心满满的他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满意,“我甚至在结果出来之前,把获奖感言都想好了,没想到是一个三等奖,心里感觉挺失落的。”“通过这次的比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我的路还很漫长,需要多译多练和更深入地思考。”对于这一次不太满意的参赛经历,他积极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充分准备之后他又报名参加了“儒易杯”,不同于上一次中文原文文体偏散文,这一次他拿到的文体偏于说明文,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手足无措,而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一举拿下了中译日组的第一名。
谈及参赛的初衷,他说:“之所以选择中译日组,一方面是觉得它更有挑战性,更重要的是大赛的宗旨是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这次参赛的中文原文是一篇介绍上海崇明岛的特色和发展的短文,属于比较官方的文章。”胡新祥介绍道,对于这种比较正式的翻译文本,翻译时就要更多地考虑文本本身的语体特点,翻译风格和译词选用都要注意贴合语境。“我翻译的文本里面有很多像养殖水体内循环、小对流、微流水、自净化等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专业术语。”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译文语言风格与原文语体的高度贴合是胡新祥获得中译日组一等奖的重要原因,但他很谦虚地说:“当然,运气也很重要,每个成功的人都有成功的理由,但是这个理由不见得就一定能变成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这次比赛过后,胡新祥总结了两点在日语翻译中比较重要的经验:一个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合理、巧妙地运用翻译理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多译多练和深入思考;另一个是翻译要贴合文本的特点,包括“信达雅”在内的种种翻译理论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也需要考虑翻译文本的特点。比如,文学作品注重文学性,所以在“信”和“达”的基础上,“雅”就很重要,“我这次参赛的中文原文是一篇介绍上海崇明岛的特色和发展的短文,‘信’和‘达’就尤为重要,需要反复揣摩译词的选用是否准确,语言的表达是否达意和自然。”
倾其所学,倾情日语教育
作为一名与日语接触20年的“老兵”,胡新祥从本科到工作、然后赴日留学再到西安理工大学任教,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与日语息息相关。
12年前,还是在河南省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工作的他不甘心成为一杯已经见底的水,迫切地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改变自己的未来。同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一样,他也一直期待出国留学,体会外国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环境,但是迫于经济原因,加之也没有比较明确的途径,这个计划就一直搁浅起来了。
直到机缘巧合,他结识了后来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他当即下定决心跟着这位老师去日本留学。“就现在来看,我感觉自己当时很有勇气,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体验到了不同文化背后的故事,很值得。”
在日本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的6年,导师对他的帮助和启发包括但不限于学业,生活和为人处事。可能因为导师的妻子是中国人,所以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更加理解和宽容。“老师的性格很好,不管是从学业上还是人格上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都非常尊敬他。”
留学回国之后,他入职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日语系。受传统教育影响,他抱着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再一次热情地投入教师这个行业,他要倾其所学,倾囊相授。
再次任教,他最明显的感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相较之前削弱了不少,总是感觉自己的期待和学生们的表现不相吻合,这让他感到很挫败。“从前和后来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自己也在慢慢调整和适应这个变化。”社会在变,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不再只限于学习这一个方面,学生们需要适当改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满足社会需求,学生们在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健全人格,丰富经历等方方面面在大学生活中也很重要。“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应该更多理解大家的处境和选择,合理引导学生全面地发展,而不是哀叹大家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了。”
领略到这一点之后,胡新祥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会根据每一门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课题设计和教学策略,比如,在讲授《基础日语》的时候,他经常会设置各种小测验和奖惩措施,甚至有学生私下抱怨怎么比高中还严,可谓是“严师”。但是在讲授大四的《日语语言学概论》的时候,则是相对“宽松”,更多的是去引导对于日语语言学有兴趣的学生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以调动他们对于日语语言的思维能力。“我觉得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区分对待,选择最合适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与学生成为好朋友
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年龄和学生差不多,所以和不少学生都是亦师亦友,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学生,他们每年都会在一起聚一下,叙叙旧。“我有一个个人习惯,就是日语专业研究生同学入学的时候,会请他们吃一顿饭,一来感谢他们选择了西安理工大学,二来也是让大家感受到一点来自日语系的温暖。”当然他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当初胡新祥去日本留学的时候,他的导师就曾经这样礼遇过他。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很难做到像以前那样和学生进行“无障碍”深入交流,虽然做不到经常“推杯换盏”,但是他和学生们一直都是相互尊重,作很好的朋友。
谈及爱好,胡新祥最大的爱好就是足球。当年他入职西安理工大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建了“曲江风暴”足球队,队员以理工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同时吸收了一些在附近工作的社会人。
“我们差不多每周会组织一场11人制的足球比赛,大家在球队里都很团结,队内气氛也很好,我的理念是:给在校生多一点温暖,毕业后再回报球队。”在校生队员毕业的时候,球队都会举办告别赛和聚餐、赠送纪念品等活动,这些经费由工作后的老队员集资,今年6月球队又要送走5名队员,工作后的老队员一天就捐助了4600元。
谈到这么多年当教师的感受,他感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苦读型学生越来越少,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教师,理应看到这种必然性,思考变化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变化,把教育作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