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慧心掌勺卅六载 烹调师生百味情
听张尚京讲述西安理工大学食堂的历史变迁
2022-05-07 10:36 学生记者 姚岚青 

摄于香椿树下

原1、3食堂北门

原1、3食堂就餐大厅

原1、3食堂操作间入口

原1.3食堂售卖处

编者按:集萃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借用群贤毕至、英才荟萃之意,故名“集萃园”。春日玉兰迎来校园的第一缕春色、夏日蔷薇送走了一届届的毕业学子、秋日银杏记下了师生走过的脚步、冬日白雪映亮了学子早读的书页,集萃园的四季里写满了西理工和西理工人太多的故事。

本报新辟栏目《集萃园往事》,以普通西理工人的视角,回顾和讲述西理工的往事。栏目欢迎广大师生、校友投稿,让我们一起重温关于西理工独有的记忆。

栏目开设得到离退休处和校团委相协助,特此致谢。

从1978年到2018年,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四十年的时间,在我国这样民以食为天的人口大国里,饮食水平的提升,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最有力的一个证明。

西安理工大学的食堂变迁,正是这样历史变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全校师生的饮食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凝聚着学校后勤人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就餐环境,确保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记者有幸采访到原后勤处饮食管理科科长张尚京,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听他讲述西安理工大学食堂的历史变迁。

蓄势待发新起点

1984年10月,改革开放后的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一片生机蓬勃的发展景象,学校当时还名为陕西机械学院,也开始了新一轮人员扩招,这其中就包括食堂炊事员的岗位。因为高考失利而正在打工实习的张尚京,凭借着对烹饪技术的擅长与热爱顺利地通过了各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考核,从近300人中脱颖而出,正式开启了他在学校后勤工作的职业生涯。“刚参加工作时有想过自己会在食堂岗位上工作四十年吗?”张尚京回答记者:“其实也没想那么多,我做这行,首先是热爱,再就想着珍惜机会、学好技术、把工作做好。我的母亲经常对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身上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别人拿走,唯独你学的本领,别人是拿不走的,够你用一辈子。”

张尚京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学校食堂:“当时的学校有三个食堂,现在的南体育馆过去就是一、三学生食堂,主要是一些炒菜、米饭之类。而现在浩然广场的位置,则建有学生二食堂,里面会提供一些花样炒菜,特色小吃。三个食堂加起来正好容纳全校三千人左右的学生就餐。”在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的状态,吃饭买菜都要凭票。大学生每个月有十元的补贴,人手一个黄书包、铝饭盒,每天中午为了吃上紧俏的米饭,都要排队打饭,去得晚就没有了。菜品则是人们常说的“老三样”,豆腐、粉条、烧白菜烩在一起,味道寡淡,但是在那个油比肉贵的年代,“老三样”陪伴着学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从跟着师傅学,到自己上锅炒菜,再到带一个班负责一个档口,面对着当时需要里里外外进出去调火的老式燃煤灶,和与家里做小锅饭截然不同的烹调方法,张尚京就用这里的大铁锅、大碗、大勺,一勺一勺地做了下来,他也从合同工转为了事业编正式工。

对于当时的张尚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而对于学校食堂的发展来说,也迎来了一个焕然一新的阶段。

国家鼓励创新改革,学校引入了工分酬劳制度,除了基础的工资之外,还会对每个员工每个档口的营业额进行奖金结算,卖得多,挣得也多。但学生的数量是不变的,因此各个窗口之间就有了竞争关系。张尚京积极适应这一改革,用心改进菜品、节约成本、增加花样。张尚京既是上手炒菜的炊事员,也是所在炊事班的班长,“这个工作需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比如每天上班你要安排人怎么切菜、切成什么样的刀口、切多少、产量是多少,这些都要安排。同样是一个土豆,从刀口上做一个改变,可以切成土豆丝,土豆丁,土豆块,土豆片;从口味上做一个不同,可以做成土豆烧排骨,土豆炒豆腐丁,酸辣土豆丝,或者土豆片配点青椒。要想方设法地来进行改善和调节,这样,你做的饭才会又好又新,来你这里吃饭的人才会多。”

大胆创新领头羊

1990年,张尚京由于工作突出和窗口效益好,被提拔成了食堂管理人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下自己的手艺,反而主动申请外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厨艺。他最先去的是陕西桃李烹饪学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职业道德、营养学、切配、烹调等一系列系统化烹饪技术的学习,并以第一名的考核成绩圆满完成培训。拿了第一,学校奖励了他50元。这之后,他又跑去重庆大学,学了半年的“川菜”,他希望能够学会更多不同的菜品。

正是这个时候,一种名为承包责任制的新兴模式正在全国各地悄悄萌芽,学校紧随时代、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将学校的全部食堂档口下放给当时在食堂工作的员工们进行承包,每个月固定给学校交一千多元的租赁费,除去水电煤及人员工资等费用之外,自负盈亏。张尚京回忆道:“现在来看,学校在整个陕西乃至全国的食堂管理方面的决策,是走在当时时代前沿的,承包制也是现在招标制度的雏形,一直在不断改进中沿用至今。”

学会了新技术和新菜品的张尚京回到学校之后,毅然决然地决定“下海”!他带着几位同事承包了一片区域的档口,负责副食部分,也就是各类花样炒菜、特色小炒,正是他所学到的本领。“这段时间是我最辛苦的时候,不过很开心、干得很有劲儿。”别人早上9点上班,张尚京7点半、甚至7点就到了学校食堂开始提前准备材料;中午人家到1点就回去休息,而他要继续工作,一直到3点半其他人上班;晚上他也会工作到7、8点甚至有时候要到9、10点,周六周日也不休息。

此时的学校食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清水煮“老三样”,而是种类繁多又营养丰富的各式牛羊肉、新鲜蔬菜,这也让张尚京的厨艺有了用武之地,不再是以前要把一一棵菜掰成好几份去凑不同的菜品的窘境了。张尚京把从四川学回来的地方特色菜,麻辣鸡丁,芝麻牛肉,五香豆腐干都带进了学校的食堂,很受欢迎。其中一些豆制品,不但成本很低,而且还很健康,在张尚京的手上更是能发挥出独特的美味,成为了学校里大家都赞不绝口的美食。

除了新菜品,张尚京还自己创新了套餐式的打菜方式,在此之前大家都是打一份菜付一份钱,现在却让大家用同样的钱,打不同的菜品,既能方便学生、也能减少剩菜。不但如此,他还专门租了一个小煤气罐,专门给那些学习到很晚的学生开小灶,让他们再晚也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也因为这样,后来人们通过学生反馈绩效争抢着竞标承包档口时,没有人能抢得过他。

这期间围绕着学校食堂也发生了几件有趣的事情。当时没有互联网,书籍和报纸就是人们了解信息最主要的方式,学校有一位叫作傅裕嘉的老教授,写了一本介绍学校食堂经营模式的书《学生食堂量化管理》,这本书在当时全国的高校食堂中很有名,被大家参照着学习。张尚京一次去桂林考察学习,当地的学校很少有人听过我们的学校,但却知道陕西有一本食堂管理的书写得很好,他笑着说:“那本书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写的呀。”

1997年学校承办电子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伙食专业委员会年会,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博士园”作为包席餐厅,负责接待来自各个学校的成员和嘉宾们,张尚京凭着出众的能力被调来担任这个餐厅的经理,为期一年,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张尚京又一次被提拔成为饮食中心副主任,在学校食堂管理的岗位更进一步。

稳步发展新世纪

“自己在工作上的进步主要还是感谢老一辈的一些后勤工作者、还有老科长,”张尚京很感慨地说道,“这么多年以来,我也是很积极参与到了学校的一些改革中,从危险难用的燃煤灶到现在的燃气灶;从学生自带的铝饭盒,到现在食堂提供不锈钢餐具;从一张一张的饭票变成了刷光电ic校园卡。国家和学校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

2001年,学校进一步扩大承包责任制的范围,渐渐地开放给社会上的公司进行承包,开始只承包出去食堂的二楼让社会面公司经营,后来渐渐地将一楼的食堂,以及学校的公寓、校园绿化等全都面向社会公司招标,学校只留下后勤处人员作为监管,不再自己进行具体化的管理。学校在理工大厦一层和二层修建了新的学生一、二食堂,同时成立后勤处饮食管理科,专门负责监管承包餐饮公司的食品价格、卫生安全、菜品口味等,依据学生的反馈给餐饮公司评分来决定之后的竞标情况。

学校在稳扎稳打中不断地进步,扩大规模,而已经是饮食管理科副科长的张尚京,并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参加多次调研回来的张尚京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他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经济增长需求,现在人们饮食更加多样化,食品安全问题则成为了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要做到卫生,更要做到健康。他先是在省委党校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习拿下了营养师资格,不仅懂了更多食品学方面的搭配技巧和禁忌,更是完善了作为一名管理者的知识体系。张尚京要让同学们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更好地通过营养、合理的饮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传承更迭新征程

2020年,张尚京正式退休,但他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他仍心系着学校的一切,返聘成为后勤处饮食管理科顾问,像他口中的老科长一样,一代一代人默默地在学校的大后方,为每一位师生创建最健康的饮食环境,最大程度地照顾每一位学生的生活。

去年年底西安疫情封校期间,张尚京在学校和学生一起住了32天。在这些天里他亲自负责疫情期间的成本核算和采购监管,让大家在疫情期间也能按照正常的价格一日三餐。筹划考研期间给学校的备考考生送爱心夜宵;元旦刚过又为全校师生准备抗疫同心餐;在腊八时节给学子送上免费的腊八粥……一件件、一桩桩,他都参与其中,奉献己力。

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四十年的发展成果,真真切切地投射到了中国每一家每一户,也投射在学校食堂的师生餐桌上。西安理工大学从1978年的“老三样”,到2018年金花校区、曲江校区近十座风格各异、口味不同的食堂,其间一次次跨越式的进步正是改革开放四十载的一个缩影。

回顾过往,创新、改革、坚持、发展的思想引领着学校,引领着像张尚京这样的后勤人坚持学习,共同进步,不断传承,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让我们在今天也有信心,有能力踏上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

采访后记:采访结束后,记者跟着张尚京老师去拍一些食堂旧址的照片。走到食堂旧址南面的小路时,看到路旁有一棵很高的香椿树,张老师说这棵树是他刚上班时食堂的一个师傅种下的。三十多年过去,一棵小树苗已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棵香椿树沐风栉雨,见证了像张尚京老师这样奋发励志的后勤人的职业故事、更目睹了学校食堂的锐意变革和翻天巨变。记者在这棵树下为张尚京老师拍下照片,将这种精神传承定格在时光的记忆里。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