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高风亮节 光照后人 ——致敬西安理工大学孙振天教授
2021-12-19 14:59 党委宣传部 李博 惠海龙 

孙振天教授在三峡工地对茅坪溪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咨询

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安向孙振天教授家属颁发捐赠纪念牌   
1994 年,退休后的孙振天教授(左四)仍坚守在科研一线,图为与课题组老师在葛洲坝

1997年,孙振天教授(中间)在左岸三峡船闸航道开挖现场



小雪时节过后,天气转冷,初冬的一缕阳光洒在教四楼北墙上,墙面上的爬山虎已有大部分红叶落下,但是还在那里努力地生长着,让人感到阵阵温暖和力量。

11月25日,在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教四楼101会议室,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正在举行。捐赠方为全国著名水利专家、西安理工大学孙振天教授。今年7月,孙教授因病离世,永远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教育事业。按照孙教授生前遗愿,孙教授的夫人、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穆霞英教授将两人积蓄的30万元捐献给西安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同时孙教授的部分学生和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校友纷纷捐款,最终捐赠总额达到50万元,设立“孙振天水利水电教育基金”,其中“孙振天奖学金”用于帮助学业优秀、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孙振天(1929.5-2021.7),男,浙江宁海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水利工程施工和水工沥青防渗技术专家,原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的专家。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土木系,曾先后在山东大学、青岛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和水工沥青防渗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全国高校水利水电类专业及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施工机械及施工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58年、1959年连续两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多次被评为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先进工作者,1981年荣获陕西省科教系统优秀党员。

孙振天,一个闪光的名字,一段坚守三尺讲台、献身水利事业的初心故事。正如生命万物都追寻阳光和雨露,我们执着地寻找并记录着孙振天教授带给我们的感动。这感动,来自于他丹心一片培育英才的付出,来自于他矢志水利潜心科研的追求;这感动背后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西安理工大学“祖国、荣誉、责任”校训的生动阐释,也是对“育人为本、知行统一”办学理念的实践写照。

爱国有志报国以恒

“我是随着国家的需要开始干水利的,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一定要干好。”

“退休后,孙老师经常在家中的这个房间办公。”孙教授夫人、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穆霞英教授把记者带到孙振天教授曾经工作的书房。

进入书房,一张整洁干净的老式书桌映入眼帘,一副黑框眼镜放在桌角,眼镜旁放着打开的黑色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关于国家水工沥青防渗技术发展的笔记,一支钢笔安静地躺在笔记本旁,等待着它的主人……孙振天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早期培养的水利工程专家。1949年夏天,青岛刚刚解放,大学二年级的他被安排到山东淄博地区协助解放军建设兵工厂、修筑公路,在施工工地同解放军一起迎接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10月,正在上大四的他参加淮河治理工程,在勘察、测量、设计、施工过程中,处处留下他的身影。

1952年,刚毕业留校的他随院系调整到青岛工学院工作,第一年就承担了他之前从没接触过的水利工程施工教学任务,从此便与水结缘,以水为业,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深入水利工地,指导学生生产实习。

1956年,正值壮年的孙振天教授为支持国家西部建设,和穆霞英老师带着才一岁的大女儿,携家随青岛工学院水利系西迁到新成立的西安动力学院。

孙振天教授曾说:“我是随着国家的需要开始干水利的,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一定要干好。”一个诺言,终生践行,即使在1994年退休后,他仍继续主持和参与水利工程施工和沥青防渗课题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水利事业。

从中原到西北,从翠华山到三峡,从渭河到长江,孙振天教授的足迹依水而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水利工程结构防渗、水工沥青防渗等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他曾经多次赴河南、黑龙江、湖北等地,现场开展三门峡导流底孔问题试验、正岔水库沥青混凝土防渗斜墙试验坝设计和施工试验、东北嫩江大来水库水力冲填坝现场试验等研究任务。他主导开创了中国土石坝应用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技术,主持创办了《水工沥青防渗技术》刊物。参与的石砭峪水库定向爆破筑坝技术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正岔水库试验坝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福建坑口电站碾压混凝土筑坝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德馨于智行胜于言

“教师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们学校水电和土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工程跟实践相结合。”

孙振天教授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教师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多次在集体备课时给老师们讲“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孙振天教授认为,讲课与备课的时数比至少要达到1:3以上,甚至对于难点课程时数比要做到1:8。

他要求老师们讲课前必须要写出讲稿,还要求青年教师若要独立开课,一定要有两次助教这门课的经验,并且要通过试讲评审合格才能上讲台。指导教师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正人先正己,孙振天教授这样要求老师,也这样要求自己。他每讲一门课前都要认真写好讲义,哪怕是已经讲了很多年的课程也不例外。他主讲《施工机械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计划》等10多门专业课程,参编《水利工程施工》《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等教材,《切土理论》《土壤压实》《水利工程施工基础》等课程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水利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

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孙振天教授一以贯之。他经常对青年教师说:“教学要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结合工程实践。”他曾在施工课程的初步实践改革中谈到:“一学期56个学时的课程,我用36学时讲课,其他20学时用来自学、讨论、做作业、看录像、参观实际工程及考核。这对培养同学的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孙振天教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他经常带着学生在工地进行实习,有时实习期长达6个月,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他的影响下,“学以致用,理论只有在‘躬行’中才能真正实现”的学术精神一直在我校传承。

作为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的奠基人之一,孙振天教授为专业办学倾注了心血,亲自审定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主讲核心课程,指导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科研关、实践关”。退休之后一如既往地参加工程管理专业和建设工程管理博士二级学科的建设,指导工程管理系(原施工教研室)教学法研讨、毕业设计选题、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等教育教学环节。

孙振天教授的‘躬行’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科研中,也体现在他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他的行政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教学秘书开始,先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委员、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副主任、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主任、教务处长和副院长等职务,每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他不一样的奋斗印迹。

穆霞英老师回忆道:“孙老师从刚工作起,就开始干教学秘书工作,整整干了20年。虽然工作很繁琐,但他都能2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将工作做好。”

在担任陕西机械学院教务处长期间,当时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为了抓好英语教学,孙教授经常深入各个系研究教学改革工作,研究英语教学法并亲自为学生讲授英语课程,跟一线英语老师一块探索英语教学改革,狠抓学生英语学习。第二年学生们的英语成绩都取得了很大提高,排名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担任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期间,为加强学校国际合作工作,孙振天教授又自学德语,推动与德国斯图加特印刷技术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斯图加特印刷技术学院与学校建立了科技情报交流信息站,后来又签订了互派留学生及访问学者的协议。

矢志工程研究一生水利情

“随着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推广,新疆、四川、云南等许多地方都广泛采用了这项技术。”

孙振天教授一生的科研成果灿如繁星,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是其中最为耀眼璀璨的一颗。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沥青材料多用于道路路面工程,使用在土石坝上很少。孙振天教授主导开创了中国土石坝应用沥青混凝土面板技术,他带领团队从事水工沥青防渗研究和推广应用,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缺乏施工设备。当时西安要修建石砭峪水库为西安市提供水源,为了多快好省建设工程,孙振天教授和团队老师们建议采用定向爆破筑坝、沥青混凝土斜墙(面板)防渗方案。对于定向爆破筑坝,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沥青混凝土防渗,国内当时资料非常少。孙振天教授便和老师们一块翻译外文资料。没有工程经验,就积极联系水利厅立项筹建一座小型水库——翠华山正岔水库做试验坝。

当时的翠华山山顶荒无人烟,为了更好地完成山下正岔工程项目试验研究,老师们吃住在山顶,在放空天池库底进行沥青混凝土设计、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摊铺试验。“那时正赶上过年还下着雪,大家都是冒雪爬山,住在一个山洞里过夜。”孙振天教授的回忆录中写到,当时艰苦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科研工作者的乐观与浪漫可以见证。

在孙振天教授为代表的老师带领下,水利系前后有40多人到工地投身建设,1973年,中国第一座沥青混凝土面板坝—正岔坝成功建成,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随着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推广,新疆、四川、云南等许多地方都广泛采用了这项技术。”每当提及此项技术推广,他的自豪之情就溢于言表。

在中国成功建成多座沥青混凝土面板和心墙工程后,孙振天教授与其他老师发起成立全国性的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科研协调组,创办了《水工沥青防渗技术》刊物,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土石坝沥青混凝土面板和心墙设计准则》《土石坝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规范》《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规程》等行业标准。

他还主持了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福建坑口电站碾压混凝土坝沥青混凝土防渗方案的论证,并承担了沥青混凝土试验研究、协助现场施工等任务,这项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孙振天教授正式退休,那时正是我国决定兴建三峡工程之际。为了保护三峡工程附近城镇不受水库影响,同时修建三峡工程防护坝——茅坪溪土石坝。经多种方案比选,决定该坝采用沥青心墙防渗技术。

提到沥青防渗技术,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孙振天教授。退休后的孙振天教授继续披甲上阵、挂帅出征,主持和参与水利工程施工和沥青防渗课题的研究,包括三峡工程茅坪溪土石坝沥青心墙研究和施工技术咨询,浙江天荒坪、山西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等全国数十座沥青防渗技术研究和施工监理等工作,还受邀担任葛洲坝总公司高级顾问。这一干,又是一个20年。

“上世纪80年代就发现孙老师有心脏病,他每次发病都脸色发青、疼痛难忍。所以每次去野外工程,我都要给他带上硝酸甘油等心脏救急药品。”穆霞英老师为了支持爱人的工作能顺利进行,在她退休前,她尽量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争取同行,退休后,便每次都跟着他走,当起了孙教授的随行医生。“原来我知道干水利工程苦,但是没想到那么艰苦。”穆老师说,“每次到工地都要爬山,他本来心脏就不好,不能太劳累,我去了后才发现,他一工作起来就什么都忘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做好每一件小事,要想着国家,在平凡岗位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多做贡献。”

好专家、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好同事、好领导……孙振天教授身上的标签很多,他用他勤奋敬业的治学精神、正直负责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我和孙老师相识时同在青岛工学院,他当时是水利系水利学的老师。他是个特别简朴又特别关心家庭的人,我们1954年结婚,当时就约定,婚事一切从简,计划经济,节俭治家,不在孩子面前闹矛盾,给孩子一个温暖、快乐的家。”提起与爱人的相识,穆霞英老师至今仍记忆犹新。

70年来,孙振天教授的工作足迹随着国家水利建设的发展遍布湖北、黑龙江、河南、山西、安徽、甘肃、四川、新疆等各省市地区,出差多了,在家的时间就少了。“父亲生前去的很多水利工地都在偏远山区,有的还是洪涝灾害一线。那时交通不便,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每次与父亲见面都特别难得。那时母亲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带学生毕业设计下厂实习一去就是半年,也很忙。”孙明老师回忆道:

“我的童年是在交大幼儿园全托班度过的,到了周末,父母都不能来接我,幼儿园的阿姨就带我到她家,我很小就会唱‘幼儿园的阿姨像妈妈’。每次与父亲见面都特别难得,但每次回来她都要带上我去学校旁边的兴庆公园。”

尽管工作繁忙,孙振天教授却尽己所能爱孩子、爱家人。据穆霞英老师回忆:“60年代,大家很少能吃上肉,当时孩子天天喊着要吃肉。有一次,孙老师要回宁海看望母亲,他老家离海边近,为了能让孩子吃上肉,他请人帮忙打渔。他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挑着扁担把打到的鱼带回家,当时孩子们都高兴极了,我也很感动。”

虽然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也没能时刻陪伴子女成长,但孙振天教授是孩子们的榜样,他的言传身教让子女一生受益。

采访中,孙明老师告诉记者:“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做好每一件小事,要想着国家,在平凡岗位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多做贡献。父母还教导我们要从小自强自立,所以从小学开始,我的脖子上就挂着钥匙,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煤球炉门,买馒头、买菜。”在父辈无私奉献、创业报国的精神感召下,孙振天教授的三个子女都接过父母西迁接力棒,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大女儿孙明老师和小儿子孙卫老师传承了父母的教育薪火,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二女儿孙庆是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十余项。“作为西迁儿女,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内涵传承下去,为新时代西部发展、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孙明老师坚定地说。

我校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为标老师是孙振天教授的学生。他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来自农村,想着将来上完大学能够在城市工作,后来得知学水利要去山沟沟,条件很艰苦,很多同学都对未来很迷茫。孙老师当时是我们系的副主任,他专门召集新生开会,耐心给我们讲水利水电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干好水利大有前途。他告诉我们:

‘修水利工程肯定是要到山青水秀的地方去,不可能在西安钟楼修个水库,同学们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老师幽默的话语让同学们哈哈大笑,大家都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能到水利一线去。”

就这样,孙振天教授停不下来的耕耘,终成松木参天,鼓励和引导了一代代西理工学子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情系学子润泽后生“此生

能为国家做点贡献,为社会尽绵薄之力,都离不开学校的关心。”

青春投学,鲐背躬耕,事业需要在哪里,孙振天教授的根就扎在哪里。今年7月,这根燃烧的红烛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分光和热,孙振天教授安静地离开了我们。

孙振天教授虽然走了,但一代代西理工水利人在他的带领下,努力奋斗、矢志不渝,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水工沥青防渗技术。目前,西安理工大学防渗研究所在基础理论、材料模型、动力试验、实验设备和施工设备、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对沥青混凝土面板在高寒地区的应用和修建高沥青混凝土心墙石坝进行各种基础性研究,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孙振天教授曾说:“此生能为国家做点贡献,为社会尽绵薄之力,都离不开学校的关心。”根据孙教授遗愿,他的家人希望通过设立基金,来反哺西理工。

新设立的“孙振天奖助学金”于今年开始评选,将激励教育后辈学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心系祖国、创造荣誉、扛起责任,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西理工精神辉映天宇,代代传承。

人生为一大事来,为国家谋、为水利强、为教育兴。入深山跨江河,从青丝到白发,霜鬓不坠青云志,七十年潜心砺剑,水工沥青防渗写蓝图。他的初心,是教书育人的赤子心,他的梦想,是振兴水利的中国梦。

以身为烛,厚德流光,水利风骨,国之栋梁。向孙振天教授致敬,向所有和孙振天教授一样,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致敬。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