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水利水电学院电力131班学生,他与团队成员发明的“棉花地用地膜固定装置”,于2016年2月24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王韬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校英语阅读竞赛特等奖、二等奖,校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奖,连续3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连续3年获校“三好学生标兵”称号。那么,王韬优秀成绩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王韬告诉记者,棉花地用地膜固定装置的发明灵感来自一次偶尔的农村实践。棉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而春旱是我国北方的典型气候特点,春季风大,水分损失严重,棉花在播种后水分易于散失,导致种子落干,即便出苗,也是又黄又弱,极大可能导致减产。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后,土壤的水分不易损失,保证了种子发芽、生根、长叶对水分的需要,使得幼苗从小获得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为培育壮苗创造了条件。但是在风大的时候,地膜容易被风吹起来,地膜便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可能导致此处种子无法发芽长成幼苗。他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采取人工加固的方法,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地膜上覆盖一些土,如果土地较多,工作量就很大。王韬就想能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改进下原有装置,更加便民利民。
观察前人走过的路,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王韬、肖瑞强、林建明和张松岩在指导老师杨振朝的带领下,开始了“棉花地地膜固定装置”的改进和研发之路。他们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棉花地用地膜固定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滚筒,滚筒的内壁上固接有若干螺旋片,沿滚筒的轴线方向设置有中轴,靠近中轴两端的位置对称的设置有轴承,中轴镶嵌于轴承中。轴承的侧面固接有连接杆,连接杆和中轴相垂直,连接杆远离轴承的一端设置有销钉,中轴的两端呢链接有定位锁,滚中和中轴之间通过固定支架相固定。相比于原来的装置,增加了定位锁和轴承,一方面在机器的内部结构固定好定位锁,机密协调而配合,同时又增加了轴承,增大了与地面的贴合度。既突出了特点,又提升了实用性。棉花地用地膜固定装置通过利用滚筒和滚筒中的螺旋片使土壤平缓的落到地膜表面,达到对地膜的固定,同时通过调节滚筒之间的距离来决定压膜的宽度,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省时省力,还预防大风对地膜造成的损坏,可以说极大体现了该专利实用好用的特点。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MCM)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工科生极具含金量的竞赛。王韬参加了2016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作品为纸硬币分离机,主要研究如何实现纸硬币自动分离并对硬币进行分类清点。于2015年6月起组成3人团队着手研制,在团队中他负责结构设计、报告撰写、部分程序编写等工作。从最初的阅读参考文献,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和程序编制,难度层层递升,团队中几个人也很是头大,经常在中心加班到晚上11点。只有肯下功夫,多思考,没有什么难题是无法解决的。最终作品获陕西省一等奖。
王韬2015年5月以队长身份组建数学建模团队,通过3个月的不断练习,于同年9月参加了全国大学数学建模大赛,选题为太阳影子定位问题,通过一段40分钟的视频,根据视频里杆子影子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判断杆子所在地,作品最终获得陕西赛区二等奖。
谈到对大学生活的思考时,王韬谈了他的一些想法,首先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热爱自己的专业,关注行业的发展。他说,结合国家政策发展的大势,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这些年化石能源在供能方面后劲不足,国家大力扶持新型能源的发展,然而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方面造价成本高,稳定性差,能源供应格局比较紧张。那么,研究水力发电就成为一个潜在的发光点,只要把握住,就可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上课高效率的听讲和思考总结也必不可少,专业基础要过硬,经得住推敲,尽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读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克服思维方式的片面化倾向,拒绝钻牛角尖,形成独立的思维范式。再次,积极参加省内或者国家级的比赛,借助这些平台,认识一些外校的同学,交流想法,发现不足,补短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鼓励大家,如果有想法,有兴趣就去行动、去创造吧。

王滔(中)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