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见证西理工”开 栏 语
肩上曾担道义,口中今述春秋。
助推西理工数十年发展的先学们,尽其一生地在这块土地上教书育人、播撒智慧,筑梦现在、擘划未来。他们是西理工历史的亲证者,更是西理工历史的创造者。六十七载风雨历程,六十七载精彩华章,无处不深印着先学者治学创业的足迹,浸润着先贤们教书育人的心血。如今,随着岁月推移,先学们逐次老去,他们身上所承蕴的学术文化历史元素亦渐趋褪色……为使先学们的学术传统永葆华彩并发扬光大,为使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不因时光迁延而遭堙没,我们特开设了“口述历史•见证西理工”栏目,以校史变迁为经,以先学们经历为络,小史为镜力见西理工大史之宏,经此瞭望西理工数十载春秋风雨,找寻西理工校史文化自信。

谢定义教授是我国著名土力学专家、岩土工程专家,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我校水利系的教师们都尊称谢老是“没有院士头衔的院士”。
已是耄耋之年的谢老是西安理工大学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数十年发展变迁的见证人。从1956年来到西安动力学校水利系算起,谢定义已经整整见证西安理工大学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60年。在谢老的眼中,西安理工大学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从时代的风雨中一路走来,在时逾半个世纪里,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承载了几代人的希望。
“沈晋时期”的教育改革是水利系发展的新起点
我是研究岩土工程的。21岁那年,也就是1952年,我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并留校做助教,算是一名“水利人”。在水利系一待,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水利系到哪,我去哪。
1956年,西北工学院水利系调整到西安动力学院水利系,于是我就到了西安动力学院。可仅仅一年,西安动力学院水利系就合并到了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1958年,我被西安交通大学外派苏联学习深造。1962年,我在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已经和其他三所院校联合成立了陕西工业大学。
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又分到西北农学院,于是,我在杨凌一待就是8年。直到1980年,西北农学院水利系重回西安来到陕西机械学院,我才算真正地安顿了下来。
说起西安理工大学水利系,一般都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算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水利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沈晋,他担任系主任时间也最长,足有31年。沈老思想敏锐,教学、行政能力出色,他对水利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沈晋做系主任没多久,从1953年开始,全国高校范围内就发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改革可没有小事,国家既然要求改,那就势在必行。但在国家教育改革步伐下怎样改好?怎样改法最适合本学科具体情况?这些都需要学科的领导者去决策。
当然了,当时不改革也不行。现在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在50年代初期水利系还用的是英语教材,写的是英语板书,可这就是我亲身经历的事实。当时的学科教育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英语教材教授难度大,另一个是没有专业的细分,没有教学计划,甚至说那个老师能讲水利学科什么课就让学生学什么课。
改革,必须改。而由沈老主持的水利系教育改革也被时间证明是成功的,这也成为水利系发展的新起点。那次教育改革可谓彻底改变了水利系的学科面貌,使教学气象焕然一新。
“沈晋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正式在水利系下细分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并逐渐采用苏联版汉译教材;二是教材改革,全力进行教材自主编写工作;三是教学法改革;四是设置实习计划;五是全面深化贯彻“教书育人”。
就在那次教育改革中,有收获,也有自豪。当时全国高校水利系的《水工建筑物》《工程地质及水文资源》《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教材都是我们水利系的老师参与编写的。
还记得教学法改革的时候,学校特意成立了高教研究室,我当时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于是就组织研究谈论了《教育质量的检测标准》的课题,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场教育改革一直持续到1966年,前后历时13年之久,贯穿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到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发展的变迁中。虽然楼还是那楼,教师还是那教师,但有了专业细分,有了教学大纲,有了汉语自编教材,学生们有了实习机会。
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的三个标志点
岩土工程学科原属水利系,我也在水利系待了将近50年。但在2011年,岩土工程学科从水利系分出去了,并联合其他4个专业系共同组建成今天的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这样,我就又算成了一名“土木人”。
总的来看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的这几十年,我个人认为,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有三个标志点。并且其中的每一标志点,都是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奋力争取得来的,来的艰辛,来的不易。
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的首个标志点,我认为就是1981年国家审查批准了陕西机械学院的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获得国家首批博士学位的授予权。这可是个大事情,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的博士点是国家第一批,陕西机械学院也就是国家第一批博士生授权单位。
那个年代,想获得国家博士学位的授予权非常不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审核异常严格。但为了学科的发展,只能“据理力求”,我们的争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因为中国西北就只有这么一个水利系,西部大开发非常需要,国家应该给予支持。
在获得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工程博士学位的授予权之后,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又在1986年获得岩土工程博士学位的授予权。
而对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份量”之重,没有真正参与学科建设的人很难理解。我的感触是,博士学位点对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推进作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首先是学校就有了声誉,其次是可以吸纳人才,推动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
谈起一个学校、一个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不仅需要人才,还需要一定的在学术上的“权力”。1996年,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由西勘院挂靠西安理工大学,我被推选为理事长。这便是我想到的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的第二个标志点。
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挂靠在我校为什么这么重要?就是因为有了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名义,我们就能够“发号施令”,以此团结整个西北地区的岩土工程学科人才,搞好合作,加紧交流,以此扩大我们学校和学科的影响力。
可无论是人才也好,学术“权力”也罢,这都只是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软件”,而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更需要“硬件”。我眼中的水利系与岩土工程学科发展的第三个标志点就是这个“硬件”,那就是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申请成立的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省级实验室和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省级实验室是当时整个西北地区唯一的水资源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更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黄土力学与工程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的成立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学术上的肯定,更是发展上的机遇。
后来我们学校又在2010年的时候,挂牌成立了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 而这依托的就是我们学校的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人才与创新优势。
高水平学术会议让陕机院土动力学研究名扬国内
陕西机械学院当时在全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她不仅为国家的机械制造和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更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很多成果。在机械、水文水资源等方面都很有成绩,也在岩土工程学科下的土动力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就土动力学研究,我个人看来,高水平、高级别、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尤其能发挥重大作用。当时的陕西机械学院岩土力学学科努力争取参加和主办这样的学术会议,这也让陕西机械学院土动力学名扬国内。
我一直认为,争取参加和主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就是学习人家,宣传自己,对人家来说是交流,对我们来说是鼓舞。
要知道,在陕西机械学院的年代,诸如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研讨会这样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对于中国的学术报告的页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中国最多的时候也就十几页而已。但就是在这十几页中,就有我们陕西机械学院的一篇土动力学论文。
等到我们国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研讨会召开的时候,我们学校抓着机遇,提交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关于土动力学的论文。令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激动的就是,等到宣读论文名册的时候,念完一个“陕西机械学院”又接一个“陕西机械学院”,当时有好多专家听到后感到很惊奇——陕西机械学院竟然还搞土动力学研究!
但客观而论,陕西机械学院的土动力学研究走在了中国的前列。在陕西机械学院开始研究土动力学的时候,国内的土动力学研究还处在启蒙状态。
想起我们当时很想在西安搞一些全国性的土动力学的学会会议,但我们没有钱办,碰巧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的一个总工热情很高,承诺由他出钱,让我们在西安办一个全国性的土工抗震与砂土液化的学术研讨班,并由我们学校的老师担任主讲,讲一个月。
为全国的土动力学研究优秀人才讲一个月的课,而且还是新课题,难度可想而知。但机会难得,于是我就亲自领队到全国各地调研,并最终撰写了一本关于土工抗震与砂土液化的教材。
还清晰地记得开班的时候,全国水利、建筑、煤炭、矿业各个系统,还有研究单位,高等院校都来了,有好几十个单位的150多位代表。当大家一听主讲是陕西机械学院的老师,又很惊讶——就是通过这样一次学术研讨会,陕西机械学院土动力学研究的影响力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
等到1988年的时候,我编写了一本叫《土动力学》的书,当时这本书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印刷出版,全国发行。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土动力学的学术著作,并且当时在世界上系统介绍土动力学的学术著作都很难找到。
这本书当时成为全国土动力学研究生的统一教材,并且一度供应不上,很多学校都拿去自己复印。这一下子就让全国的土动力学研究者都知道了陕西机械学院,知道了陕西机械学院土动力学研究的成果。国内一些知名的土动力学专家亲自给我写信说,“我们国家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土动力学教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