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校园英才:练兵实验室,逐鹿竞赛场
——访第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O.E.T.小分队
2015-10-16 10:56 学生记者 邓陈宁 

 

    2015年8月11日至14日,“华为杯”第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决赛及“2015中国青年创客大会暨研电赛决赛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我校O.E.T.小分队在柯熙政教授的指导下,凭借参赛作品《战地无线光通信系统》以优异表现斩获全国总决赛团队二等奖,博士研究生亢烨也获得了全国总决个人三等奖的殊荣。

    从烽火狼烟到飞鸽传书,从手摇电话到无线手机,从2G网络到4G网络,在千百年的通信史上出现了无数令人慨叹的改革和创新,使得人类生活日益便捷。而在革新的背后,无数的通信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挑战困难,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在得知O.E.T.小分队获奖的消息后,笔者怀着敬佩与学习的心情来到我校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倾听了O.E.T.小分队的科研故事。

    2015年3月,小分队便开始着手报名的相关事宜;6月,在柯熙政教授指导与博士生亢烨的组织下,小分队在前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参赛作品的设计和制作;6月底至7月初,第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西北赛区预选赛暨陕西省第二届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在长安大学举办,小分队拿到了西北分赛区一等奖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8月14日,小分队在杭州举办的竞赛决赛中表现突出,最终斩获全国总决赛团队二等奖。

    参赛作品以战时基础通信设施被毁,传统射频通信被干扰为背景,在分析影响战地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性能参数的基础上,完成了以针对特种应急通信为目标的一套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可实现视频、数据、语音等多业务综合同步无线传输。

 

小分队:协作互助促进步

    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线激光通信、可见光通信、量子通信等研究方向因为前景广阔和贴近生活深深吸引了硕士生张欢的加入。作为一个新手,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科研团队,张欢觉得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在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下需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柯老师的指导与高年级研究生的帮助下,他很快上手并且加入了小分队。

    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通信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O.E.T.小分队中柯熙政教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主要负责作品的立意、指导以及答疑;博士生亢烨作为一个引导者负责对作品的全局,架构系统,处理细节;硕士生范桂东和张欢则将任务分块,分别完成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的工作。

    在谈及获奖感悟时,张欢引用柯熙政教授的一句话,“一个完美的人,不是一件事上做得很好,而是每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他坦言,在学习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看到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实践得真知,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一个难点,需要不断去突破;在课外,要善于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多方位、多层次平台;多参加科技活动,选择性地聆听讲座、浏览专业论坛,在与不同高校和不同企业的交流中,放眼看世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在多看、多听、多学的基础上,全面完善自己。而这些都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

    在两次的采访中均未遇到硕士学业即将完成的范桂东,张欢表示师兄亢烨和范桂东均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据了解,在找工作的黄金期,因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历,已经有多家单位向范桂东抛来了橄榄枝,而他也在众多工作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一份。

 

领头雁:实践创新肯攀登

    在采访之初,笔者便感受到了博士生亢烨的耐心与热情。当笔者来到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时,亢烨正在向前来了解“战地无线光通信系统”的研究所工作人员演示他们的设备,谈吐有致、思维缜密。

    采访中,他笑谈备赛与参赛中的两个小故事,而这正是他们克服过的难点。由于科研与参赛的差异性,使得在备赛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硬件部分进行重新制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作品便于展示。于是小分队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与反复实验,最后完成了一整套设备的革新。在接下来的参赛过程中,由于展示场地和空间对于系统的展示有一定影响,小分队不得不积极做出调整,使得设备达到相应情况下的最佳状态。而在附近展示作品的团队也受到了场地和空间影响,只能将长距离的电线盘起来,因而在负载时产生涡流,形成电磁场,使得近距离内其他电子类作品受到影响,O.E.T.小分队也不例外,但扎实的专业技能使得他们很快做出了调整,避免了影响。

    作品之中融入了多项创新点,其中有:第一,实现了基于FPGA的激光调制驱动编码电路和光电探测电路设计,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误码率,克服雨、雾、云、霾等大气环境对通信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设计完成了基于DM9000网卡的通用型以太网数据接口电路,实现了市话无缝转接,内线直接通话等功能;第三,全系统采用模块化的业务架构,可根据具体应用场合自由配置业务模块,实现电话、视频等多种通信业务传输与扩展。而这些创新点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中得到的成果。

    实践意识的养成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尤为重要,亢烨如是说道。在实践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视野宽阔,时常关注科技动态与新鲜信息,从小处着手,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发学习;在设计能力的提高中,只有认真踏实的着手实验,并坚持对做过的小实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才有能力将基础电路整合成功能模块,进一步上升到系统层面。

    在参赛的过程中,亢烨最大的感触便是在科研中我们要培养自信,多看、多听、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自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摆渡人:引导培养助成长

    提起柯熙政教授,就不得不感叹这位通信与信息系统的排头兵是如此的随和。柯熙政,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我校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陕西省第三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科技厅、教育部、科技部派驻广东海格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第一期),IEEE 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

    在问及对学生的培养时,柯熙政教授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自主能动性。对待不同阶段的学生,他有自己独特的指导方法:对于本科生,提倡不懂就问,反思总结;对于研究生,要在老师归纳问题之后养成自己解决的习惯。面对问题时,要带着问题,分析其具体情况,与应用结合,从而深入挖掘创新点,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

    在与学生相处中,柯熙政教授在“清楚”与“糊涂”中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曾经有一位同学在科研中不慎将设备损坏,在汇报老师时说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而此时老师已经知道实情,但还是鼓励他继续实验,直到毕业,这位学生才知晓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问及对学生的建议,他希望学生能够在每一次角色转变中做好过渡,同时建议大家参加适量的比赛开阔视野,磨练自己。在采访期间,他曾经指导过的学生前来谈论科研,现在的柯熙政教授已是桃李满天下,而他却在科研战线上继续着自己的奉献。

    采访结束,但实验还在继续,O.E.T.小分队也在不断地实践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左起范桂东、亢烨、张欢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