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海伦·斯诺”翻译大赛于2014年3月1日至6月30日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直辖市)150所高等院校的三千余名学生参加了竞赛,我校人文学院研1302班的罗洋摘得全国唯一一等奖的桂冠。今年1月初,罗洋已前往美国南犹他大学,开始为期4个月的美国文化体验之旅,同时研究海伦·斯诺的一些作品。此前罗洋曾参加过两次翻译大赛,遗憾的是都没有取得好成绩,他说,自己失败过很多次,所以不怕失败,对本次参赛结果也没抱太大的期望,没想到这次竟然成绩这么好。
罗洋大学本科是英语专业,研究生主攻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他的第二外语是德语,本次美国之行,他说自己想再学习法语或西班牙语。对他来说,从本科到研究生这一路并不平坦。2003年高二结束,罗洋只身一人来到西安。工作期间他读了一些书,尤其喜欢历史书籍,王阳明、顾炎武、胡适等人的治学思想,对他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罗洋好像突然开了窍,想要通过自考上大学。
自考本科是我国基本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成绩合格后由主考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大学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条件者由主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不受户籍、年龄、职业和招生计划的限制,学习时间、地点、专业相对来说很自由,只要在八年内完成本专业课程,就能拿到本科毕业证。对于自考生来说,学校更像一个辅导班,要想完成学业主要靠自学。
罗洋说,多掌握一门外语对以后生活工作有很大帮助,而英语又是国际通用的,所以他选择了英语。2004年报名,工作之余大量阅读书籍,复习考试科目,做了很多题,2008年如愿以偿获得由西安外国语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他坦承,自考本科的时候有点忐忑,因为不会学习,现在从容多了。考研前他是全职,趁下班时间看看书,快考研的时候就不上班了。他觉得英语虽然与汉语的语言类型、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只要用心发现异同,就不会有什么困难。若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慨况,则需要掌握很多知识点。
在罗洋的回忆里,大学就是看书——复习——考试的循环,本科时期全职工作,在英语培训学校、旅行社、翻译公司、私立中学等地方都做过,常常是劳碌了一天,下班后回到租住的地方还要看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本科虽然只是基础性概论,但重拾书本他感觉自己不懂得太多,于是他每天尽力多学,大量阅读,再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想要做到不看书本也能把书上的内容说出来。
看的书多了,罗洋逐渐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读过很多语言学派著作,尤其敬仰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所以研究生学习就选择了语言学。因为本科阶段基础比较扎实,又重新成为了住校的全日制学生,读研时稍觉轻松,但依旧坚持不懈。罗洋喜欢挑战,数学一向是文科生的软肋,为研究数理语言,他也常常学些数学方面的知识,尽管这不是非学不可。
中学时班主任是英语老师,不认真学就会被惩罚,罗洋说,那时的学习可以说是被强迫,但现在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英语中他最喜欢的是有关英语国家文化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内容。除了平时工作与英语有所接触,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他常常阅读一些外文书籍和报刊,在学校见到外教就凑上去交流,纠正自己的发音,正如他所说,要是只听外教说,自己不练习,还不如听广播。
罗洋说,其实学习的过程并没有多少乐趣,但是学懂以后,会运用就很有意思了。不仅英语,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比起全日制学生,他在社会中的历练比较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不迷茫,希望自己无论何时都问心无愧、坦坦荡荡。“执着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缺点,我很少迷茫,但这点也让我累。”他承认道。总结自己求学的感受是:书不好读懂,要多思,勤总结,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尤其喜欢胡适的“When I think I will live forever, when I live I will die tomorrow.(我思考的时候觉得我会永生,我生活的时候觉得明天就会不在)”和“功不唐捐”这两句话,有种看透的感觉,很励志。他简洁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锲而不舍”。
季羡林先生曾说,聪明人不花笨功夫是不行的,笨人更要如此。罗洋一直记得这话,坚信自己付出必有收获。他说,读博是他的下一个目标,博士学习依然会选择语言学方面的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