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下午,我们采访了延安市退耕还林办副主任赵秀民校友。赵秀民校友是我校77级(77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校友,当时的机械一系材料专业学生。
赵秀民校友考大学的时候,正值高考恢复第一年,而此时他已经担任民办教师3年整了。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作为陕西宜川县的佼佼者,他成功地考入了陕西机械学院(我校前身)。他们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他回忆,他们的到来使得我校原本混乱的校风焕然一新,之前的动辄运动、排队争吵打闹的情形一下子不见了,吃饭、作息、活动井然有序,学习气纷非常浓厚——大家觉得这可能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系统性学习机会了,因此抓住一切时间学习。大家经常学习到很晚,熄灯后仍然有不少人还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继续学习。那时老师非常认真负责,他们经常也像学生上自习那样,坐在教室的后面备教案,以备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由于他们大多人的休息时间基本是周日整理完内务的一小段时间,因此当时的辅导员对他们的休息非常上心——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在周六晚上赶着学生去休息。
哪里需要,哪里有我
赵秀民校友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交通厅下属的延安汽车工业公司工作。当时为1982年,他在该厂工作6年整,先是从事公司技术工作,后逐步升职,担任了3年厂长。据他介绍,由于当时他们那一级学生“要技术有技术,要理论有理论”,因此一般均在企事业单位担任骨干,承担重要的工作。他任厂长时,尽管还是计划经济,但是他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提高员工的福利,他们在生产,销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回忆说,每天工作完回家常常连脱鞋都很困难,因为一天走得路太多,把脚走肿了。在他任内,先后成功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通过了ISO9000质量论认体系。使厂里的产值、利润、员工福利非常出众。公司管理人员经常会把他们的管理经验去向其他企业推广。
1988年赵秀民校友被调到当时的延安行署计划委员会(现在的延安市发改委,为政府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担任综合科科长,负责综合管理,编制5年计划,一直兢兢业业工作了8年。
1996年延安市委、政府决定申报延河流域世行贷款项目2期工程,国家发改委需要疏通,延河项目办请示了当时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决定在市发改委选派一位熟悉情况的科长出任副主任,赵秀民校友入选,并于同年11月正式被聘任为延安市延河流域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副主任。他多次到省和国家发改委奔迫,功夫不负有心人,延河流域世行贷款项目2期工程终于批复。
1999年延安市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在当时延河办的基础上,另设延安市山川秀美办公室,虽然挂了两块牌子,但是人员还是原来的一班人马,赵秀民校友被任命为副主任,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编制“延安市山川秀美工程规划纲要”和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承担了先期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第二年延安市成功获批退耕还林试点市,国家认可了他们在这两年的退耕还林超前实施面积,于是他们的工作开始加大。经过两年的摸索,市委、市政府决定正式成立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下称市退耕办),正县级建制,列32个编制,人员从原市山川秀美办、市林业系统中选调。赵秀民成为第一个被市委任命的领导(任副主任)。几经调任,他最终投身于延安的退耕还林工作中,开始了被后来媒体称之为“绿色革命”的事业中,一直任职至今。
绿色革命的践行者
延安的退耕还林工程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大书特书。时认总理朱镕基1999年视察延安时曾说过,“延安就这么点地方,养活了那么大的革命力量,最后夺取了全中国。但是我们也把延安的树林子砍光了,现在是来还这个债……”。
事实上延安地区在历史上也是丛林繁茂的富庶之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闾闾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现延安地区)”。一些老年人至今还能记得七十多年前的“林茂狼多”的景象。作为中华人文始祖和中国革命发祥地的延安,一方面承载了恢复文明发祥地生态和为革命“还债”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在系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延安的退耕还林工程一直以来倍受国家的重视。上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现职领导胡锦涛,温家宝都曾到延安视察过退耕还林工程。中科院和国家林业专家学者以及国家发改委西部办的领导也曾指导和褒奖过延安的退耕还林工程。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赵秀民校友1999年就开始从事退耕还林管理工作,到2002年底已经完成了超过一半的指标任务。
一项工程要想顺利实施,一是要有好的政策,二是要有一套切合实际的制度办法。政策是国家的事,制度办法要靠地方上制订。赵秀民校友便成为制度办法的主要起草者。他先后主持起草了“延安山川秀美纲要”、“延安退耕还林管理办法”,“作业设计试行办法”、“延安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办法”“粮食现金补助兑现暂行办法”“延安退耕还林工作考核办法” “延安退耕还林工作县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实施方案”等文件,其中涉及任务规划,作业设计,检查验收、钱粮补兑、种苗繁育、责任落实、考核管理等方方面面。经过市委、市政府以及市退耕办签署形成一套系统的制度办法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全市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
除此之外,赵秀民校友在具体工作中力行践实,脚踏实地而又不失创新,相继解决了工作中的诸多难题,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2001年春,他先后随市上领导调研了吴起延川等五个县的退耕还林工作,针对县区、乡镇没有专职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市、县(区)、镇(乡)党政齐抓退耕还林工作、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建议,为市二届一次会议报告采纳,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3年,他亲自带队,历时3个月,就市政府退耕还林种苗供应管理全过程进行调查、试验、研究,提出了“合同育苗、质量第一、就近供苗、台账结算”等举措,成功解决了当时“苗稀恶意炒,苗足当柴烧”的难题。在2002年到2009年这八年中,为了全面、真实地考核各县区退耕还林工作的成绩,督促各县区认真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他领导的工作组每年用两个多月时间,严格按照“随机抽样,进村入户到小班,食宿自理不扰民,数据资料要真实”的要求进行考核验收工作,并依据这一结果排出名次,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一把手奖惩兑现,有力的促进了退耕还林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从2010年到现在,他的工作重心移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项目的管理,后续产业建设项目是巩固退耕还林的最有效举措之一,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预计将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76个亿元。
延安市退耕还林至今,共完成国家确认面积903.36万亩,占陕西省的27%。争取到国家资金117.7亿元。截止到2011年底,已经兑现给退耕农户76亿元,还有40多亿元逐年兑现。这一工程是自建国以来,国家对延安投资最大的生态项目。十余年退耕还林是延安大地的基调由黄变绿,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好转,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成为全国名符其实的退耕还林第一市。而该项目也多次被媒体树为延安的绿色革命。国家林业局、国家西部办等多次在会议中表彰延安退耕还林的成就、推广延安退耕还林的经验。各类学术机构也多次前来调研。2011年由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曾专程前来调研,并将延安退耕还林的经验载入教学案列中。
作为这项绿色革命的践行者之一,赵秀民校友对延安的退耕还林工程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有着一般人所不能体会的感受。他至今对同事们吃苦耐劳的经历印象深刻。他介绍,每年七八月份检查验收的时候,同事们天一亮就出发,大家带着干粮水壶,穿着迷彩军装,翻山越岭钻沟溜洼。老百姓打趣说,远看像要饭的(指像乞丐,因为他们长途跋涉,拄着拐杖,戴着草帽),近看像掏炭的(指挖煤的,是说他们被晒黑了),到了跟前一看才知道是退耕办的。他说,在工作中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把退耕还林工程做好。因为国家非常重视,老百姓对改善环境又那么渴望。所以他和同事们每每以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民众自勉。
谈及退耕还林工作这十余年来的收获时,他说首先是市一级从开始的5人,到后来的32人,算上县乡有500余人的专业管理人员,培养出了一批能吃苦、会工作的绿色队伍;其次是探索、创新出了一套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延安的退耕还林工程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他个人利用工作之余先后撰写各类文件资料20多篇,对退耕还林有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认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真正做到了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众。交谈中我们知道,赵秀民校友所撰写的有关退耕还林的著作还在指导着延安退耕还林这项伟大的绿色革命,而他本人也多次为政府机构、大学等学术团体作过学术报告。
(部分参考《口述退耕》,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