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在长沙、西安两个赛区落下帷幕。我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外语部青年教师宋雨晨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鲜明的教学主题、精心的课堂设计和严谨的教学步骤,在大赛决赛中荣获特等奖。
听宋老师讲课,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她课堂讲授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活”。她喜欢通过课上一些活动或者一些小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尤其是英语的兴趣。这点说起来不难,但能做到始终如一却很不容易。
择业
大学毕业后,宋雨晨考取了英国杜伦大学,在国外学习期间,她了解了许多西方文化和教学方法,所以她的课往往喜欢在传统教学里融合西方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极为巧妙,新奇之余又不失教学初衷,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有趣,让学生欢笑着学到东西。
而最难能可贵的还是宋老师对待教学的热情。在英国学习的收获是巨大的,但是,从学校毕业后,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是到外企工作还是去当一名教师,这,是一次选择。
“当老师的确没有去外企待遇好,不过,选择一个职业,薪金虽然重要,但绝不是排第一位的,我看到了国内学生与国外学生的差距,所以我希望我可以帮助国内的学生缩小这一差距。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也许不能做很多,可是我仍然决定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改变一些,所以,我放弃了去外企工作的机会。
“做所有的工作都会很累,可是老师累的价值体现得特别明显。老师能经常感受到那种成就感,你能看到学生在进步,我本来就是希望帮助学生的,现在,我一点都不后悔,我爱教师这个工作。”
比赛
外研社“教学之星”报名开始后,每个高校只有一名的推荐资格,参加者代表的就是学校,可以说肩负重任。经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决定,推荐宋老师参加这次比赛。这也正是对宋老师教学工作的肯定。
自从接到大赛通知,知道了大赛章程后,宋老师就开始了大半个月的紧张准备。本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创新性地采用了“微课”的比赛形式,要求每位参赛教师进行15分钟的微课展示,体现真实的课堂教学,展现不同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设计。“微课”虽“微”,但形态完整,需有正常的开头和结尾;“微课”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一种技能,但是并不意味着讲的东西不重要,要体现“以小见大”的特色。因此,对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此,宋老师大胆地确定教材为内容全新的《新标准大学英语》后,开始了认真的课程设计,以求能在比赛短短的15分钟内体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宋老师制作了颇为精美的PPT后,还在家中多次试讲,以求比赛发挥理想。期间每天几乎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其疲累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可是宋老师硬是坚持了下来。说到这里,宋老师尤为感谢那段时间里外语二部两位主任给予的建议和帮助。
宋老师于7月24日到长沙,当日完成比赛的具体准备工作后,于7月25日上午进行了分组赛,下午进行了决赛。
宋老师参赛的“微课”设计精致、案例经典。比赛中,宋老师以抓人眼球的“时尚”为主题,通过色彩丰富的图片、时尚摩登的走秀视频等方式,从购物地点、服饰名称、品牌概念入手,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最后以小组合作组织T台秀的独特形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词汇。评委会主席韩宝成教授对此作出了“目标明确,设计用心”的高度评价。
方向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英语竞赛平台,对外语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设计、打开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能力,最终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宋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会,收获良多。在与专家评委的交流中,宋老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英语教学的改进方向。比赛期间,许多老师的微课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微课”的授课形式正适应“90后”、“00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宋老师看到了英语教学的创新与突破,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的总决赛将于今年12月在北京举行,18位“特等奖”的优秀教师将再次亮相,争夺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冠、亚、季军”等奖项。宋老师将再次展示与交流“微课”的魅力与个人的风采。